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西太平洋地区多数国家与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一区域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关系与区域化发展趋势。这种发展与变化将不仅打破这一区域原有的经济格局,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发展,而且将改变整个世界力量的对比与布局,使西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与大西洋欧洲国家一并成为世界两大经济中心。一、亚太地区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与新的经济关系目前,正在形成中的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与经济关系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同主要贸易对象国与地区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日本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亚洲“四小”同日本之间在技术和生产效率的差距逐步缩小,日本同亚洲“四小”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它们在产业和贸易领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加强,而且正在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动因在于从国际商品交换中获取经济上的利益,一种国际分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既体现了各国的经济利益,也改变着各国的经济利益。日本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其自身变化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分工格局,而东亚地区分工格局的形成与深化又加速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使处在世界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中的日本,不得不更依赖处于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亚洲,尤其是作为“现实而具体”的日本海经济圈,即东北亚地区。一、东亚地区分工格局的变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纵观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所以取得今天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关键在于60~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得到反映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对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判。同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稳定,处于优势;第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以出口复杂度度量的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呈现互补的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提升日本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更强,而对低技术产业没有显著影响。可以预见,为了进一步巩固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本将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创新力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必然伴随着工业的升级换代和分工格局的重新配置。战后以来,技术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尤其科学技术力量最强的美国兴起,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新技术产业,逐步把一些低层次的产业,尤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工资比较低的地区,使产业升级换代,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这样就形成国际经济比较利益的变化和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格局的重新配置,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过去的国际分工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分工,如日本工业、东南亚农业的分工;这次分工是以技术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基本趋势。文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日、韩等7个国家和地区间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附加值基准的国际分工视角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存在本国内的附加值率要比中国、韩国等新兴国家和地区高,而中、韩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附加值很大一部分随着贸易的增加而流失到海外。从附加值的分配态势看,中国主要以欧美、Ro W(世界其他地区)为主,韩国则主要分配到Ro W。  相似文献   

7.
刘会政  陈奕  杨楠 《科学决策》2018,(10):34-53
文章以国际分工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主要脉络,在分析国际分工的发展背景及其特点的基 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国际分工的不同阶段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其演进过程,并结合“绿色经济”、“互 联网 +”等背景,分析了产业绿色升级、服务化升级以及品牌化升级等产业升级的前沿问题,并 对产业升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一 战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四小龙”及东盟国家(新加坡除外,下同)与美国之间贸易和国际分工有了巨大发展,已经成为范围广泛的环太平洋国际经济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展进一步加深了环太平洋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劳动分工和不平等交换的角度,作者讨论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文章认为,如果把国际劳动分工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一个有中心和有边缘、有主导和有附庸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生。在资本、资源、技术和劳力重新组合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拥有雄厚资金和发达技术的一方将明显地占有优势。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又是国际资源与财富分配的基础,而一个国家在国际财富分配中的份额又会影响其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所以,如何应对全球化并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占领一个优势地位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去年,日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统计局局长吉富胜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对日本经济的七点误解”的文章。他认为,外国人对日本的误解之处甚多,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各行各业的分工日益精细。俗语说“隔行如隔山”,甲专业对乙专业不了解,因此就产生了外行人的看法,即产生了外国人对日本的误解,这些误解大多与日本经济发展有关,它们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个误解是:某些外国人误认为日本仍是个低工资国家,实际上,虽然由于汇率变动不定,难以作国际比较,但是,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本人工资的实际水平比西德低百分之十五,比英国高百分之十五,大致和法国的相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相似文献   

12.
世界产业资本转移与"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世界产业资本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态势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以要素分工为主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世界经济的增长明显趋缓,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尤其是1985年9月五国财长会议决定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等等变局,对亚太地区贸易与国际分工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亚太各国与地区纷纷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空前加速了。日本将不得不开放市场,并且从“离欧入亚”的前景考虑重新组织该地区的分工。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济迅速迈向自由化与国际化。东盟各国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上述变化标志着亚太地区贸易与国际分工正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中国已处于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令国际分工进程受到影响,改变了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广西目前国际分工地位低,出口依赖劳动力密集产品,并与东盟国家在资源禀赋上有相似性,因此对外贸易利润不高,在经济转型上存在困难。文章通过研究广西在CAFTA进程中的国际分工,针对广西对外贸易利润不高、产业升级有压力的问题,提出了技术与人才并重、培养自主创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郑囿 《亚太经济》1991,(3):20-24
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中一跃而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其经济发展与亚太经济的崛起息息相关。日本跨国公司战后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动,不仅反映了日本战略目标的更迭,也直接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与东亚地区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陈岩,万谊青进入90年代,日本和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此,本文拟从日本和东亚地区的分工、投资、贸易三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日本与东亚分工的新变化日本与东亚地区的分工以前是雁行形态的垂直分...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产业组织结构与市场竞争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陈建安在关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日本产业的组织结构一直被作气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日本企业集团的组织形态及其经济职能、企业间多层次的社会化分工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就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亚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及其特点,以及正在导致原有“雁行模式”发生转换并在21世纪将最终形成一种新产业发展模式——“双金字塔模式”的问题,作一探讨。一、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及其特点60年代中期以前,东亚地区基本上是一种单一的垂直报国际分工格局,即主要由日本生产工业制成品,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6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东亚地区大体上改变了传统的先进工业国和落后农业国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形成了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地区的国际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与亚太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虽然,一些亚太经济合作设想将中国排除在其合作伙伴之外,但中国的广阔市场正在吸引亚太各国或地区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二、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其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9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改变过去闭关锁国或半闭关锁国状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逐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建立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速了“四化”建设步伐。特别是逐步开放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内经济循环的基础上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带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地处西太平洋地区核心地带,土地面积占亚太地区的近半,人口占亚太地区的70%余,虽经济实力还不很强大,但与亚太各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千分频繁,特别是实行对  相似文献   

20.
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加入 WTO后 ,中国将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和参与国际分工中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的投资来源国 ,中日经贸关系对中国在 2 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很大。为了深入具体地考察两国间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本文对国际上通行的有关测定方法做必要的修正后 ,分析了过去 1 0多年间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 ,中日两国间国际分工类型在总体上仍以垂直分工为主 ,同时具有局部向水平分工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