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扩大消费需求被置于重要位置。本文认为,应在总结近两轮积极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有效举措的基础上制定更有效的扩大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发挥其引导职能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解决财税政策的财力瓶颈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3.
助学贷款:现存问题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展助学贷款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材培养的重要举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帮助经济困难青年完成学业的有效措施.就江西而言,助学贷款已经开办两年了,两年来,全省金融、教育、财政和高等院校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教育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8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召集全国130多家券商负责人进行座谈.这次座谈会给市场传达了这样一种政策取向,即一方面,对证券公司的监管会更加严格,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将会努力为证券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有松有紧,宽猛相济".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宏观调控政策,降低食品类物价,改善民生,惠及"三农",我国自2012年起,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山东省是蔬菜种植、加工、出口大省,2011年蔬菜种植产量11 0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本文就该项政策执行半年来,对山东省 相似文献
6.
7.
8.
一、总体情况和判断 5月份,“非典”对全市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初步测算,1-5月份,“非典”影响全市经济总量累计为24.1亿元,影响经济增速下降1.8个百分点。影响主要集中在服务领域,占损失总量90.9%。农业生产也受到一定影响,但总量较小。对工业的影响相对较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运用税收政策提升居民储蓄存款的投资、消费转化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分配格局的变化,我国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超储蓄”现象。“超储蓄”现象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二是投资和消费的安全性不够、动力不足。要促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即期消费,主要可以通过部分修改税法、开征个人财产税、开征社会保障税和调整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入世过渡期内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加入WTO后,新的经济因素干扰了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调控效应,因此要适时调整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过渡期内,在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淡出之际,逐渐将中介目标由数量型指标过渡到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指标,同时加大汇率、金融资产价格等指标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政策,实现两者的最佳配置并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目标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机制,是完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阶段简要回顺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过程,然后分析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认为集中表现为国债市场存在的缺陷以及财政投融资体系小完善这两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两种政策协调配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金融监管研究》2015,(8)
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分析不能仅关注总量分析,而应透过结构性变化来观察,这有助于理解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艰难选择。本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研究发现,经济形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一些经济指标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近期货币政策出现了"钝化",对调控投资需求、通缩紧缩和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有所递减,预算约束加强是重要原因;当前实际利率水平和企业融资成本仍然较高,缓解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显著变化的背景下,宏观政策调控面临困境,人民币国际化、宏观债务风险判断、经济杠杆化与银行杠杆化、资产证券化、扩展性经济政策的效力和财政政策的作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亟待突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