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利用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2013年连续5年披露研发投入的38家企业数据为样本,来检验企业R&D投入与绩效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发现,企业R&D投入与当期绩效不相关;但研发投入对绩效影响具有滞后性,且滞后作用仅在滞后三期得到了显著体现,而对滞后一期、滞后两期、滞后四期的影响均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研发投入与实际绩效:破题A股上市公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企业研发(R&D)投入是一项高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战略行为,但高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并不意味着研发投入总是以失败告终,研发投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督管理等制度因素。从企业绩效角度考察企业R&D投入效率,以及考察制度环境和所有权安排对企业R&D投入绩效的影响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和合适的所有权安排有助于提高企业R&D投入的绩效。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随机前沿函数的变量和形式加以确定。然后采用该函数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和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R&D人员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及新产品研发投入对新产品产值产出具有显著效应,其中R&D人员投入的正效应偏大;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上居中,具有增长趋势和收敛性;九大行业样本期间的企业数量和政府资助对其R&D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企业和政府对R&D发展应该采取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00-2013年全国29个省市的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不同来源的R&D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R&D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自主R&D投入的产出效果要大于商品贸易和国外技术引进的技术扩散的产出效果;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入扩大了东部地区的研发优势,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研发水平的提升。同时,文章就如何加强开放过程中的技术引进和缩小区域间科技实力的差距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依据研发投入的周期性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以2009至2014年中小板599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探究融资约束下企业研发投入的周期性特征。主要结论有:1企业R&D投入受到营业总收入、GDP年增长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未分配利润、财务费用和总资产的显著影响;2企业R&D投入在宏观层面表现出逆周期特征,而在企业层面表现出顺周期特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受到显著的内外部融资约束的影响,阻碍了研发支出的机会成本效应;3企业R&D支出对内源融资的依赖性强化了企业层面的顺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6.
蔡芳 《特区经济》2014,(10):223-225
R&D活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活动,其投入状况影响着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科学、合理的R&D投入结构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为依据,从R&D活动类型角度建立了R&D投入因子模型,根据因子得分将各省市的R&D投入分为高,中,低投入区,分析了不同的投入区里省市R&D活动在投入结构上的差异及利弊,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投入的政策完善,缩小区域间科技创新活动的差距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无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其2012~2015年的R&D投入数据作为自变量,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财务绩效得分作为因变量,通过对两者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R&D投入对无锡制造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结果发现,无锡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当年的R&D投入与财务绩效没有显著的关系。但是R&D投入具有滞后性,滞后j年(j=1,2,3)的R&D投入对财务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并且该影响程度在2012~2015年期间随着时间的滞后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即倒U形变化趋势,滞后第2年的R&D投入对公司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强,显著性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8.
过去10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重庆高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出口额增速超国家平均水平,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行业集中度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占制造业收入比重显著上升的特点.但高技术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R&D投入强度呈下降态势,港澳台及外资企业研发活动稀少,内资企业规模实力逐渐减弱、劳动生产率偏低等.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重庆高技术产业发展策略作了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而研究与发展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政府从事R&D活动有可能对企业的研发行为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基于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上而言,目前政府R&D支出与企业R&D支出存在互补关系,政府R&D支出能够诱导企业R&D支出。但这种诱导效应随着政府R&D投入强度的提高而递减,这表明随着政府R&D投入强度的提高,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服务贸易进口、FDI流入和积聚效应等方面扩展了CH模型,并以APEC17个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国内R&D、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得出了3个具有稳健性的一般性结论:(1)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积聚效应;(2)本国R&D资本存量有助于提升技术效率,但是能否促进技术进步则依赖于R&D投入强度;(3)通过服务贸易渠道获得的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研发投入对G60科创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径,实现G60科创走廊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利用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2010—2018年面板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分析研发投入对G60科创走廊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驱动一体化的影响效果显著,但对各城市的影响程度不同,龙头城市的研发投入驱动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建议加强上海市创新龙头辐射效应和其他8个城市比较优势,加速打造科创走廊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和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外资R&D机构区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陆已经成为外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主要集聚地之一。外资R&D机构在地理空间上具有高度集聚的分布态势,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集聚特点。从区域(宏观)层面看,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经济、科技中心城市,尤以北京和上海的集聚程度最高;在城市内部则集聚于各种类型的科技园区,如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工业园区、大学城以及开发区等。根据跨国R&D投资区位选择的一般原理,可以得出我国大陆外资R&D机构的四大区位选择模型:生产支撑型、资源寻求型、战略驱动型和政策引致型。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18—2021年的沪市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实证检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强化、研发投入的增加对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强化促进了研发投入的增加,进而推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加计扣除政策的强化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是完全通过研发投入的增加来实现的,研发投入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和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制造业企业激励效果更为显著,更能推动其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以2012-201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且披露研发投入数据的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检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R&D投入是否存在影响,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R&D投入的影响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中小企业R&D投入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约束。同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R&D投入之间存在着门限效应。在以融资约束为门限变量时,企业融资约束对R&D投入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双重门限效应,且门限值分别为10.3209和11.0744。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30个省域2011—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直接和空间溢出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企业异质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政府科技资助除了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直接正向激励效应外,而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影响,而产权性质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负向影响;企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在政府科技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产权性质在两者间关系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全球R&D投资将呈现继续增长趋势,亚洲将引领全球R&D投资增长。本文以美国巴特尔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与R&D杂志(R&D Magazine)联合发布的《2013年全球R&D投资预测》报告为基础,分析了2013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R&D投资情况,以期为中国R&D投入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飞翔  戴伟 《亚太经济》2006,23(5):84-87
本文在搜集省际层面相关数据基础上,运用计量方法,构建了R&D投入、人力资源开发对跨国公司R&D投资影响的计量分析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投入强度、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对跨国公司R&D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影响。政策含义在于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应当增加我国自身R&D投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沪深A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研发背景与权力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管研发背景与权力均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上述结论在进行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企业创新投入增加在高管研发背景与权力促进企业风险承担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区分高技术行业发现,高管研发背景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仅在高技术行业显著,而研发背景高管权力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效应则在高技术与非高技术行业均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