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朱建刚 《科技和产业》2020,20(12):247-251
为解决塔拉壕煤矿地形复杂,黄土厚度横向变化大,造成区域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以往成果准确度无法满足井田的生产指导的问题,通过合理处理方法、流程、参数选择,在保真的前提下,极大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最终解释成果(断层、巷道)与采掘对比揭露准确率显著提高,为煤矿的安全开采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总结出适合此区精细三维地震勘探处理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特点,结合巷道揭露情况,分析一次处理剖面存在的问题,研究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进行二次精细处理的方法和技术。通过采用高精度静校正、叠前多域联合去噪、三维叠前数据规则化、拼接处理及三维叠前精细成像等技术,二次精细处理后的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都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原始资料的利用率,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探讨了对新元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进行二次处理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综合静校正、叠前高保真噪声衰减、串联反褶积、叠前时间偏移及连片处理等技术的运用,使得二次精细处理后的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都大大提高,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原始资料的利用率,成为矿区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调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姬艳丽 《魅力中国》2014,(19):232-233
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在设计时应根据具体地质任务要求,综合分析地震地质条件和仪器设备等多种因素,选择合理的观测系统和最佳采集参数。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流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激光扫描测绘技术是一项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通过目标对象的表面的三维坐标,获得完整的外观,目标对象重建精度高,通过原始测量数据快速访问实现直接物理逆向三维数据采集模型重建技术。本文首先阐述了钥匙,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来解决大规模数据匹配的激光扫描技术,大地坐标定位的两个方面。煤矿矿井为例,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地质建模,并通过比较建模数据和已知的坐标,证明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实用性更好。在本文中,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井地质建模和应用分析,提供全面的报告机三维矿床模型为矿产资源预测提供了参考元素空间形态特征,等等。  相似文献   

6.
熊毅 《中国经贸》2010,(10):157-158
文章回顾了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历程,分别从地震勘探的方法、地震勘探处理技术及解释攻关方向、地震剖面解释软件包、地震勘探仪器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了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汤红伟  李淅龙 《科技和产业》2021,21(11):339-342
煤田地震勘探中,地震数据不仅仅用于构造解释,而且还可以利用反演的方法对煤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但传统的基于地震道的确定性反演方法难以对厚度及层间距变化均较大的薄煤层进行准确预测.在地震数据反演的基础上,利用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引入煤层地层厚度比、变差函数等统计学参数,对薄煤层厚度进行预测.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预测的煤层厚度与钻孔吻合较好且井间煤层厚度变化合理,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是解决薄煤层厚度预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高召奎  李君成 《魅力中国》2014,(23):241-241
KLSeis是一款应用地震勘探采集工程的大型专业软件,利用其三维设计模块中模拟放炮功能,可模拟线束施工情况,为过大面积障碍线束的变观施工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本文以某煤矿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为例,介绍了利用该功能,在保证覆盖次数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炮点位置和接收排列,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9.
马钰栋  唐君辉 《科技和产业》2021,21(12):284-291
实际地质体具有信息量巨大、构造复杂等特点,目前工程尺度的地质建模技术普遍存在精度不高、“人机交互”过多等局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视化编程插件Dynamo、在Revit软件中对复杂地质体建立参数化三维地质体模型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自编节点,实现对勘探孔点云数据的Kriging插值、生成NURBS地层曲面,进行曲面自行矫正,最后生成包含物理力学性质属性的参数化三维地质体模型。利用该方法,根据上海地区某住宅项目的勘察成果,建立符合真实地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将勘察成果的数据转化为三维地质体BIM模型,对复杂地质也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且建模效率高于传统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0.
矿井水害一直是煤矿生产的一项重大安全隐患,本文基于法地煤矿沙子岭井田地质勘查资料,对井田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井田内岩层含隔水性及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对井田充水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充水水源;对顶板充水和底板突水进行预测,明确了矿井充水途径。最后,笔者对矿井突水带进行了分析,可为今后矿山开采过程中水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济宁煤田某矿区是山东省主要煤矿之一,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因此通过地质补充勘查,并结合以往勘查和开采获得的地质资料,分析了该矿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得出了矿区供水水源和导水性,以供矿区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煤层含气量直接决定了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潜力及井下煤炭开采的安全程度,为直观准确地表征煤层含气量空间分布特征,指导下一步工程部署并探索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选取寺河井田西区3号煤层,以28口井的含气量测试、煤样工业分析数据及125口地面井分层数据等为基础,首先建立多元回归含气量预测数学模型,然后借助地质建模软件建立深度、水分、灰分、固定碳三维属性模型,经过模型数值运算,最后生成含气量三维模型,并与气井排采10年内日均产气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学预测模型可信,以此建立的含气量三维模型内平均含气量为19.95 m3/t,含气量分布受深度控制较为明显,与常规模型相比,其与实际产能分布特征一致性更高,在高含气区域形成了连片的日均产气量大于4 500 m3/d高产井,模型可靠,对下一步井位部署及数值模拟预测剩余含气量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大同煤田同忻矿为研究对象,以矿井基础地质资料为基础,共采集62口钻井共214个瓦斯气样,以实验测试为手段,以理论分析为方法,得出了瓦斯气样成分特征;划分了各个煤层的瓦斯带类型;分析了断裂、褶皱、陷落柱、埋深、岩浆侵入、煤化程度等因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探究了各因素的影响机理;并预测了瓦斯突出危险性。结果显示:瓦斯成分以N2、CH4和CO2为主,山4#煤为N2-CH4带和N2带,2#煤层中包括N2-CH4带和N2带,3-5#煤层中包括N2-CH4带、N2带和CO2-N2带,8#煤层中包括N2-CH4带和N2带,9#煤层中包括N2-CH4带和N2带,将矿井鉴定为高瓦斯矿井;研究区断裂性质多为正断层,利于瓦斯气体的垂向运移和散失;向斜轴部、背斜鞍部、鼻状构造的倾斜端及“S”型背斜转折端等构造部位易于瓦斯的富集保存;封闭性陷落柱为瓦斯赋存提供储集空间,而与导水裂隙带联通的陷落柱则有助于瓦斯气体的散失;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呈正相关关系,与岩浆侵入区煤样挥发分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而无岩浆岩区,挥发分与瓦斯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煤层埋深越大,突出危险性越高;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突出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14.
铁路机制砂厂的建设地附近通常具有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地质灾害较容易发生,不仅给工程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难度,还给安全运营带来极大的挑战。一种创新性的微动探测技术应用方案首次将微动探测技术引入机制砂厂建设工程,以便对拟建厂区进行详细的地质探测、全面的评估场地条件,并及时排查地质风险。同时,将微动探测成果与三维数据平台相结合,实现了对厂区地质情况的直观、准确展示。这一创新性方法克服了传统地质勘探手段的局限,使地质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更为高效、精确。基于此思路构建的三维数据平台能够真实还原厂区环境信息,提供地质灾害预警和数字化管理等服务的可能性,为相关工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应对发展的需求,煤矿资源被不断开采,与此同时由采矿产生的高盐水成为极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传统的高盐水处理办法虽技术稳定且拥有成熟的法律法规,但面临着处理成本高、处理方法难度大等缺点。深部地质封存作为在国内创新的高盐水处理办法,其可行性在鄂尔多斯盆地得到验证,并以每小时100 m3的处理量解决煤矿高盐水污染处置的问题。本文亦基于煤矿高盐水深部地质封存项目进行其技术经济性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数据分析深部地质封存技术其施工及运营成本、后期利益及对环境和社会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平朔井工三矿9号煤局部区域由于受风化影响,导致顶板破碎,施工时易发生冒顶事故。针对该地质情况,采用高分子化学材料马丽散浆液注浆,对90101工作面和东翼回风巷顶板超前注浆加固。为了测试岩石注浆加固后的强度变化,研发了裂隙岩石注浆加固实验仪。应用该仪器分别对由水泥浆和马丽散加固后的岩石进行强度测试,测得其强度提高分别为1.5~2.1倍和0.6~1.2倍。注浆加固施工成功稳定了顶板,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平衡推力法是目前规范推荐的地震作用下滑坡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传统的不平衡推力法处理地震荷载采用单值输入,不考虑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过程中的时空变化.针对该问题,基于滑坡体地震波传播规律,改进形成了考虑多点地震作用的不平衡推力法.针对云南某高速公路沿线典型滑坡,开展不同地震烈度下的不平衡推力与安全系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多点地震作用的滑坡稳定性较传统不平衡推力法降低明显;滑坡中部由于地形的锁固效应阻滑作用明显,在Ⅸ度地震下极易失稳.研究结果为滑坡地震动力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