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重化结构特征明显,高能耗问题突出。文章认为,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等,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变。低碳经济对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摆脱高碳经济带来的环境困扰,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本文以延安市为例,就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在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实现减排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下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新能源产业能满足能源需求,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不仅对黑龙江省当前保增长、调结构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为引领黑龙江省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方向.因此,发展黑龙江省低碳经济下的新能源应当促使其形成产业体系、培育拉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以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利用率、健全低碳经济下的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改革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以保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低碳经济乃为大势所趋,历经30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亦必须由过去积攒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转入低碳经济的大潮.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显著,如各地能源的使用结构与利用水平不一,因此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就不可能脱离当地经济发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物流产业是高能耗产业,降低物流产业碳排放是实现国民经济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物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低碳观念淡薄、物流技术落后、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等。在低碳经济盛行的今天,加快物流产业升级换代,走低碳物流之路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它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并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迫切任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它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对策措施,确保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7.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风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新能源。烟台市风电产业发展具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在我国风电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的大背景下,存在着缺乏风能资源规划基础,风机制造基础薄弱,风电产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匮乏,风电发电效率低下以及缺乏完善的价格税收政策等问题,需要建立风电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制定风能发展技术路线图,建设风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人力资本素质,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烟台市风电产业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外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学者对生物质能产业的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又分为:生物质能产业决定系统;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实证研究包括生物质能产业在芬兰、美国、瑞典和印度等国家发展的情况。本文通过展现一个关于国外生物质能产业研究的发展框架,以期为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福建农村工业在发展进程中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成为福建省农村经济主体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正进入以科技进步为内涵的第三次创业时期。针对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农村工业的科技进步放在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机结合上进行考量。为福建省农村工业实现科技进步,走低碳经济之路,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培育低碳产业,开发低碳产品,应用低碳物流,实现低碳经济供应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当前的产业构成中,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型工业产业所占比重仍偏大。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对广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将低碳经济推向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气候的异常变化引起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以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优势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首选。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2.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对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节能减排,但是一味强调节能减排,对于大多数企业、建筑工程来说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响应,因为节能减排就意味着在企业产值减少的同时还增加了一部分节能减排的成本支出,最终影响企业的效益。然而,目前政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这一举措,却可以利用这一类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把节能减排转变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更大限度地去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也随之而来。物流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收获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相应的负担,所以倡导绿色低碳的物流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物流产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应尽最大可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我国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有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密切相关。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温室效应也越严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为了遏制气候变暖,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文章综述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期促进该领域的研究,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低碳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推广。黑龙江省具有打造国际低碳经济区的整体优势,但仍存在低碳意识不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政策支持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黑龙江省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技术选择、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内在要求,从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行为逻辑入手,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指出,基于不同资源禀赋结构的技术选择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而制度的激励结构转变是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来源。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进行计量,并以此为观测点,采用变异系数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量化分析,计算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显示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的排头兵和人口大省,在资源和环境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其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碳金融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人力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关注度提升,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分析表明,广东省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尤其应有所作为,并探讨了广东在完善碳金融运行环境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把握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动态发展五个二级指标和64个四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分别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有关省(市/自治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及排序情况;用聚类分析将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五个层次。最后,从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科学统筹规划等方面给出了提高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