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宁波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创意人才和创意产业的内涵,分析了宁波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和创意人才的劣势,提出了宁波创意人才培养的四种模式:建立多样杞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着手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依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了IT 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及其经济指标体系,进而对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西安的电子信息产业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应从构建西安IT 产业集群、引进人才、技术创新、扩大市场需求以及改进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着手来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实际上是区域发展理论在国际层面的推广,也可以应用在区域层面上。文章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分析发现河南省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动植物等农产品产业方面、消费市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外生型比较优势比较突出,具备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但是有些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比较优势内源性发展动力较弱。为此,可以通过从提高产业生产技术水平、扩大河南省内需、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加大对关键产业财政支出等方面着手促进河南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转化。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关于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采购者驱动型的服装产业集群和生产者驱动型的IT产业的制造业领域为切入点,分析了两类产业集群的升级情况,指出了两类集群共同存在的嵌入环节较低、人才缺乏等共同问题。认为要顺利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应当从提升嵌入环节的价值获取能力、强化品牌、开拓市场以及引进人才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06—2010年中国2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创新两阶段的维度着手,比较研究国内七大区域风险投资对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华北地区风险投资对当地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强,华东地区紧随其后,而华中、华南、西南三地区相差甚微。文章还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某地区风险投资对邻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扩散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风险投资还能够通过作用于专利拥有数量间接对邻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苏州市通安镇树山村农产品(翠冠梨、云泉茶、杨梅、笋用竹)的产销现状充分评述的基础上,找出树山村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宏观、微观两方面着手寻求解决当下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一些矛盾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树山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相对而言,产业集群有着单一企业不可比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速度,已然成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形象和增长动力,而区域经济也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基础,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此,本文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两者的相互作用着手,分析了其内在关系,并探讨了几点融合对策,以此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相对而言,产业集群有着单一企业不可比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速度,已然成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形象和增长动力,而区域经济也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基础,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此,本文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两者的相互作用着手,分析了其内在关系,并探讨了几点融合对策,以此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大国竞争的焦点。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发挥金融“加速器”的强大推力作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经济金融制度,探索科技金融发展的中国路径,可从科技金融政策制度创新、组织人才专业化发展、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生态经营、风险管理与科创规律相适应、科技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五个重点方向着手,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为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  相似文献   

10.
论旅游产业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旅游产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着手,分析我省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弊端,提出旅游业是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的观点.从旅游业对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产业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非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从片面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面型经济发展方式;从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发展的理论经历了从经济发展观到可持续性发展观的演变,官方发展援助的实践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演变,本文力图通过对发展理论及官方发展援助实践动态演变的阐述来揭示发展的理论与发展实践之间的关系,即发展理论如何影响官方发展援助,人们如何通过对官方发展援助实际效果的观察来反思当时的发展理论,并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在这种指导、实践、修正、反思的过程中发展理论和发展援助实践不断趋于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发展观提出,发展是所有人的发展,在发展权利的拥有、发展机会的享有和发展成果的享用等方面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要义在于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自由发展的平等机会,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社会保障。包容性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福利需求的满足,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价值追求相契合,这为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下一步走向提供了理念指导。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代价进行了深刻反思,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具有鲜明的代价意识;调控发展代价内在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其要义之一就是要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如何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需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利用神经网络自寻优特性且充分考虑系统自发展动态过程的惯性影响,可较准确地确定同级指标下各组成权重。在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经济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对区域综合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对于环境和科教发展的政策倾斜也较好地弥补了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负面冲击。经济体制自身的适时调整和改革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会计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也需要会计和谐发展的支持,科学发展观与会计的和谐发展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会计的和谐发展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改进。  相似文献   

17.
西藏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发展对于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特殊的区情要求西藏矿业发展要有新理念、新模式,“精准开发、参与式开发和共享型发展”是其必然选择。精准开发可以避免西藏矿产资源的无序盲目开发和资源浪费,是西藏矿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参与式开发可以很好地反映农牧民的需求偏好,利于科学合理决策,是西藏矿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共享型发展可以使相关利益各方都享受到应有的利益,实现矿区乃至西藏全域的和谐稳定,是西藏矿业发展的目标逻辑。西藏矿业发展的新模式对于西藏整体经济运行、中国矿业整体发展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这种新的发展模式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发展研究倍受各界重视,然而存在不少误区。在评述发展理论及发展观演变的基础上,认为现有发展理论在发展导向和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创新的空间,构建了创新性的发展框架。认为发展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或根本,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发展为支撑,以福利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发展可理解为增进人民福利的过程,发展研究应当坚持以福利为导向。有关思想有助于消除现有发展研究的误区,理解发展研究的内容,从而促进未来发展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重庆市旅游发展的基础和资源条件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基础和前景,重庆市要实现城乡旅游统筹发展,应乡村旅游与城市、城郊旅游联动发展,共同构筑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框架;统一城乡旅游发展规划、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加强城乡旅游通道建设,保障城乡旅游的共享与互补.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县域经济有较快的发展,而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供求矛盾突出,资本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促进县域金融发展,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