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研究了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变动趋势。实证结果发现,1991-2008年劳动力产业转移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嘉兴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嘉兴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障碍。文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城市化水平滞后,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低以及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限制,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强化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改进政府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1992年—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农民接受正规教育对农业产出无直接影响,但是接受教育提高了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减小其转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难度;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引致农业物质资本投入增加,从而带来农业总产出的增加。现阶段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但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为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要向农业投资,既包括对农业科技投资,更要向农民投资。  相似文献   

4.
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技术、劳动力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由于我国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导致获得外生农业技术的成本很高。这样,内生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适时转移就成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会影响到非农部门的经济增长。因此,建立一个基于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农业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评价农业政策的绩效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存在的人力资本质量阶梯和优质劳动力的先行转移,在不给出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刘-费-拉模型所预期的二元经济的一元化转变就不可能出现。改变前述局面的关键条件,是使农村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率大干其人力资本的转移率。为此。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是现阶段农村发展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的作用下,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向西部城镇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迁移.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对迁入和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迁移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代表了重庆市的“大农村”,本文集中研究了库区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与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是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走过了从自发无序到组织有序、从单一到多元、从缓慢到快速的历程。当前,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思想观念、体制制度、产业结构、城市化发展程度、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以进一步推进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在近几年间发生了变化。此文以浙江省为例,依据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资料,从产业特点、文化水平、转移范围、身份特点等四个方面对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进行论述,找出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六安市素称皖西,为安徽省农业大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地区。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市人口总数为686.7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587.74万人,占总人口的85.59%;全市劳动力总数为498.6  相似文献   

11.
马轶群  李晓春 《全国商情》2006,60(3):76-77,75
本文运用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扩展,把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纳入新古典增长模型,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力的转移在二元结构的经济增长中可使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收敛于更高的人均资本存量,使我国经济增长处在更高的起点,而对城市部门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补助行为加大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劳动力转移是有效弥补这种差距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过程,政府在转型的前期和中后期大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其政府治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是其转移过程和转移政策选择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在选择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时,应正确考量经济社会变迁的动态性,不断改革治理机制,最终推动全体国民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以Cobb-Douglas函数推导出一种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增加值形成及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并据此计算出了从1991-2002年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不但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劳动力转移和流动存在形式单一、水平低且无序等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干扰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非常紧迫的现实性问题。山东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形势尤为严峻。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实际,结合实际数据,客观综述了山东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山东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离土不离乡”型和“民工潮”型双重机制。不同机制的影响因素不同,依据我国1985—2009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两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影响“民工潮”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而并非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离土不离乡”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结论。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北京市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现实,建立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具有C-D函数形式的北京市有效劳动模型,并强调基于人力资本水平调整的有效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结论是2001~2007年外来劳动力资源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1%以上,期间年均贡献率达11.3%.论文中使用的有效劳动投入量数据采用"从业人员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式估计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测算结果对辅助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优化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和解决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转移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也是城乡间最终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渠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收入差距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是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现有的大部分研究和调查结果并不一致。通过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赵昀 《现代经济》2014,(Z1):54-57
通过对新疆地区和湖北农村地区实地广泛的调查,得到大量的一手资料数据,然后通过相应的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出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农村可支配收入与总收入之间的差异,寻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的原因,以及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利因素,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符合实际情况、并能够付出实践的建议来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好地解决剩余劳动力闲置的问题,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好的服务于“三农”,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加快农村新型城市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