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状况和问题农业经济结构的内容比较广泛,这里研究的主要是农业的生产结构,即农(种植业)林牧副渔工业(以下简称“五业”)和种植业内部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以下简称“十二个字”)的关系,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状况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偏重种植业偏重粮食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建国以来,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速度比农业快,但仍然偏重农业即种植业。1978年和1949年比较,“五业”产值的增长及其分别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的变化见下表(按1970年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业现代化是摆在我国亿万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又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仅就东北地区发展农林牧副渔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如何按照本区自然地理条件建立合理的“五业”结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内贸易部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声俊撰文指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要立足国内,从国情、农情、粮情出发,选择正确的战略、策略和举措。一、始终不渝坚持“双基础”观。就是在农村全面发展农、工、商.即一、二、三产业中.需坚持农业为基础;在坚持农林牧副渔等五业并举、粮棉油麻丝茶糖烟酒泉药茶等多种经营共兴时,要以粮食为主业。就是说,坚持“全面发展农为本,多种经营粮为主”。这应当确立为我国在相当时期内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方针。二、扶弱固本加强后续力量。当前,扶持和保护粮食.迫切需要从关键性薄弱环节入手.做到…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农业发展战略是着眼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关系更是如此。农业是第一性生产,畜牧业是第二性生产。农业(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饲草,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为农业(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又促进农业(种业植)的发展。但是,迄今为止,农业(种植业)结构却一直是粮食——经济作物,几乎没有饲料、饲草的地位;在农业(种植业)的十二个字中(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也没有饲  相似文献   

5.
1986年以来,浙江省萧山市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已连续四年获得增产丰收。去年粮食产量达到46.6万吨,接近1984年特大丰收的水平,工业更是获得了新的发展。1989年工农业产值达到60.49亿元,三年平均递增24.3%,其中工业产值达到56.2亿元,国民收入达到26.2亿  相似文献   

6.
1986年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乡镇企业、畜牧业和其他工副业都保持了不断发展的好势头,利植业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夺得了丰收。但重要问题是粮食产量回升不大,1987年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夺取1987年农业丰收,粮食总产量恢复到1984年水平,有许多有利条件:各级党政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978—2009年三种显著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三种显著的经济结构变化分别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变化、林牧副渔业增加值和农作物种植业增加值的比例变化、农村非农业投资和农村农业投资的比例变化。实证研究发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变化不是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前述三种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是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粮食紧缺还是粮食过剩的国家?中国农产品生产的市场格局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如果以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国农产品供需状况作判断依据,我们很难对上述问题做明确的答复。因为农业的增长一直在周期性波动中实现,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也极不稳定。1984年我国粮食丰收,同时出现了“卖粮难”,但半年之后又出现粮食抢购风,一直  相似文献   

9.
一、近年来我国粮棉生产的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显著发展,粮棉生产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4年粮食生产达到4073亿公斤,棉花达到12516.8万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全国粮食大丰收后,农民“卖粮难”之声不绝于耳;1996年粮食又是大丰收,“卖粮难”之声在局部地区也有耳闻。多年以来,我国粮食一直是在紧张状态下的平衡,尽管1984年、1996年粮食丰收,但粮食供求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所以出现“卖粮难”,主要原因是粮食市场化程度低,流通不畅,宏观调控乏力。粮食工作一要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稳定粮价,保持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二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保证种粮有一定的效益,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要做到这些,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粮食信息,通过国内外粮食市场采集粮食生产与供求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1987年,江苏垦区坚持在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的同时,牢牢抓住农业不放,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农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势头。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农林牧副渔全面丰收,大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7.1%,林牧副渔产值增40.6%。特别是粮食生产又上新台阶,农业职工的种粮劲头常兴不衰,1986年粮食总产比1985年增长20%,1987年再创历史新水平,总产6亿斤,比1986年增长18%。皮棉总产增长  相似文献   

12.
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下简称"两藏")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四大战略之一,也是依据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库存高企的实际情况,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粮食产需平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此形势下,深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很好。1982年全国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全国农作物季季丰收,农林牧副渔全面增产,很巧合的第一次突破了“三个七”。即:全国粮食总产7,068亿斤;棉花7,192万担;社队企业总收入772亿元。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济总收入达到3,4,(?)8亿元,比1978年的1,881亿元增长84.4%,年递增16.5%。农民的收入,总的概念是,从合作化到1978年,平均每人每年增加一、二元,最近四年每年增加二、三十元。今年农业又获丰收。总之,农民群众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普遍地迸发出来了,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一、有关农林牧副渔发展战略问题的设想、途径、建议或专论; 二、有关合理利用农林牧副渔各种自然资源的经验,及经济效果的分析研究和评价; 三、有关提高五业(农林牧副渔)和农业内部十二个字(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各项产品的成功经验,有效的技术措施及其经济效果的分析研究、探讨和评价; 四、有关农业基本建设(农林牧副渔生产基地或商品基地、地区和流域的综合治理等)的可行性研究及其投资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全国粮食连续三年丰收,出现了少有的粮食好形势。但切不可盲目乐观,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客观地看待粮食形势,注意解决好形势下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巩固好形势,发展好形势。思考之一:现在的粮食局综合生产能力并不十分牢固,不能盲目乐观,要警惕大丰收的大滑坡。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粮食生产未形成规模经营,更谈不上产业化,综合效益低。近三年的粮食丰收,除了党和政府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外,主要还有两个因素:一是1994年粮价从低谷挣脱出来上涨到了合理价位,国家又连续两年以40%以上的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经济经过十年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改革进入了城乡结合,利益结构全面调整,新旧体制并存的新阶段。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都对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从1985年起却出现了新的徘徊局面。当前,农业面临的新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社会需求量不断增长,有效供给增长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食的的积极性。到1984年,人均粮食达到了390千克,基本上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到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连续四年获得了丰收,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5亿吨,使我国告别了农产品短缺时代。粮食的供给进入了新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生产历程艰难曲折。到1984年,才扭转了粮食短缺局面,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农业连续四年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千亿公斤,粮食供给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的农业生产工作中,继续进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带根本性的措施。 已经过去了的1979、1980两年,全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工作是有成绩的。主要的是开始扭转了过去单打一抓粮食生产,轻视和损害了林业、畜牧业以及经济作物生产的状况,两年来全国畜牧业产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经济作物如棉花、油料、糖料也都有新的突破和增产;多年来没有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景象开始在农村出现。两年来,城乡农副产品供应有了一定的改善,猪肉、禽、蛋、油、糖增多,广大城乡人民对这一变化是满意的。当  相似文献   

20.
一、粮食生产面临徘徊与发展的抉择 1985年我国粮食的减产量仅次于1959年,成为建国以后第二个粮食大欠收年份。1986年开始回升,但远未恢复到历史最高产量,粮食生产出现徘徊的苗头。 为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所制约,粮食生产发展出现丰收与减产年相间总是难免的。据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