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鹏 《新财富》2008,(8):18-22
在2008年经济形势困难,调控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国内金融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并未停止。在这一过程中,国内金融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虽然合理,但人力资源、并购路径、尽职调查、支付手段等战术缺乏。无论是作为战略投资者,还是作为账务投资者,如何选择交易目标、设计交易结构和管理风险,依然是国内金融企业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廖力加 《商》2013,(11):69-69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着并购活动,无论是国内并购还是国外并购在2012年都发生的十分频繁,这种并购的浪潮值得关注,尤其是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自从我国加入了WTO,使得我国经济加入了世界的发展步伐中。本文将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进行多角度分析,并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3.
2004年,中国企业并购继续了过去一年的高歌猛进,无论是TCL将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纳入囊中,抑或上海华联、第一百货合并案,都在显示中国并购市场的“高烧”不退。然而在这些大规模并购的背后,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是,并购企业如何跑好比赛的“后半程”?  相似文献   

4.
薛羽 《国际广告》2011,(5):22-23
“光明并购法国优诺”事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光明从2010年至今的几次收购欠妥,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企业想要并购海外公司,光出钱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5.
沈晓琳  胡忻 《浙商》2011,(22):48-48
在去年10月召开的2010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高峰论坛上,《浙商》杂志发布了“2010浙商海外并购十大案例”榜单。一年过后,这些被并购企业有何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据<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数据,迄今为止,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在2008年前三季大幅增加了101.9%.其中,资源领域的并购最为活跃,金额达到了389亿美元.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又进一步加速,已日益成为全球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其实最大的障碍是整合.事实证明,很多企业家只有并购的魄力,缺少整合的魔力. 联想:我的公司你做主 在2008年11月之前,联想还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标兵和国际化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不断壮大的趋势。本文通过选取经济自由度指数作为主要变量,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05-2021年海外并购案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经济自由度与企业并购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自由度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进行分样本回归分析,以2013年作为分界线,结果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会进一步加强这种正向影响;接着对经济自由度分指标回归发现,产权保护、投资自由、反腐程度等指标会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产生直接作用,而财政自由、政府支出、商业自由、金融自由等指标对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并且因各个国家发展情况不同存在异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罗飞 《新财富》2003,(6):95-96
巴菲特运筹帐幄并购即将放马海外的“可口可乐”,“汇丰”驰骋千里并购海外数十家银行……近百年来一些大型成熟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壮大自己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世界经济的疲软和中国经济的增长放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堪称是全球并购市场的一大亮点。10月27日,普华永道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势头,交易总数量为176宗,较去年同期上升31%,创历史新高。其中,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120宗,是国有企业交易数量的两倍之多。就投资行业、并购目的地、融资渠道而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考虑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海外并购模型,发现了关税壁垒"筛选效应"这一影响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的新机制。具体而言,关税壁垒带来的"筛选效应"提高了企业成功开展海外并购所需的最低生产率水平,从而降低了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匹配BVD-Zephyr全球并购交易数据库与Wind数据库来构造2008—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微观样本,并利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修正样本选择性偏误,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关税壁垒的提高会引致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的下降,且该结论在敏感性分析中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关税壁垒的提高会显著提升海外并购成功企业的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筛选效应"。因此,中国企业应通过提升自身生产率水平来应对关税壁垒对海外并购成功率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无论是海外并购还是国内并购,企业间的并购行为越来越多,那么并购中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并购中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为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给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历史的车轮迈入21世纪的20年代,当中国经济寻求再一次突破的当下,浙商也开启了新的征途。这一次,浙商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毫无疑问,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是中国企业现在难以回避的命题,无论是出口贸易、海外并购,还是到陌生的国度去投资办厂,形成国际化资本,全球化是企业自然而然的战略;也毫无疑问,中国市场中国红利依旧是全球跨国企业难以割舍的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消费升级,庞大的市场是蛋糕、奶酪,尤其是那些早年“走出去”的海外中国人,回乡既是情感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末,吉利集团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成为继腾中收购悍马失败之后又一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典型案例,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也因此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亨利·福特。在业界看来,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福是祸,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尽管李书福信心满满,然而,资金流、技术瓶颈、海外工会、人才团队、经营模式等等,无一不是穷小子吉利集团深陷泥潭的潜在因素。是馅饼,还是陷阱?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大背景下,吉利的个案有什么特点?被誉为疯子的李书福,敢做通用公司做不了的事,是冲动,还是远略?处在媒体风口浪尖的中国小子吉利集团,是娶回了洋媳妇,还是结拜了洋兄弟?为此,本刊广开言路,邀请了社会各界名家、学者及汽车行业知名人士展开研讨,发散思维,解读李书福的梦想,展望中国汽车的未来。以下即是部分专家发表的精辟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赵晓 《商界名家》2005,(9):11-11
最近,中海油欲并购优尼科等一系列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媒体视之为中国崛起的象征。小小一单买卖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吗?如果并购象征着中国崛起,眼下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已经出局,难道意味着“中国崛起”的失败吗?事情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6.
程严 《商》2012,(10):21-21
到德国买技术自2007年开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多以资源并购为目标。但现在海外并购以逐渐向技术、品牌和市场转向。中国投资者在收购外国企业方面越来越精明,不再仅仅是为获得原材料,而是为获取可持续成长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7.
《商界名家》2007,(3):6-6
在言及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人群让人憋屈的事时,国人口中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便是“窝里斗”。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窝里斗”如今也在批量“走出去”——不信,看看中国车企海外并购的脸谱,就保证让你英雄气短!(见《商界名家》本期“封面聚焦”专题报道《车企海外并购“窝里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陈晨 《商》2014,(43):113-113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已屡见不鲜,但却遭遇种种不利,“高昂学费”的代价背后我们更应该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进行思考,而寻求一种适宜国际“水土”且效率较高的并购制度以适用于我们的海外并购已成为我们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所迫切追求的。三角合并正是基于此种需求出发寻找的我们认为能够应对海外并购法律风险的并购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一个海外并购的时代 在泡沫经济破灭和大公司财务丑闻的双重打击下,全球经济在2002年陷入紧缩的泥潭。但是,在此形势下中国经济却“独树一帜,出人意料”,在投资和外贸两个车轮的推动下,很快走出了颓势,成为全球经济的唯一亮点。 美国第五次并购浪潮悄然退去,全球跨国并购大幅度下降。在中国,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协助企业“走出去”提供许多更加宽松的政策的前提下,却掀起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浪潮。  相似文献   

20.
尽管此前的实践已经证明海外并购胜算渺茫,但在经济危机来临后,中国企业却丝毫没有放慢"抄底"的步伐,到底成功的海外并购需要怎样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