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刊88年第一期发表了我和叶焕庭老师的文章“关于NPV和IRR的若干理论问题综述”(以下简称《综述》)。我们根据个人的理解,综述了西方关于NPV和IRR的几个理论问题,旨在向国内同行提供一些理论背景资料。程希骏同志在本刊同年第五期上撰文对其中的基本命题提出质疑(“对‘NPV和IRR评价结论相矛盾的原因’的质疑”,以下简称程文),断言NPV和IRR在采用相同再投资假设条件下仍无法消除方案排序的彼此矛盾性,表明了与我们对立的见解。程文提出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并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论证。然而,我们认为程文对《综述》的理解有失偏颇。程文的失误部分是由程同志对《综述》的主旨的误解所致,部分是由《综述》简化过甚引起。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NPV和IRR的若干理论问题再做讨论,以扩展和深化《综述》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
项目评价指标NPV和IRR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项目评价指标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对互斥项目评价时出现矛盾的原因、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净现值是比较客观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 李光远同志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否定劳动力所有制的主要论据有三:第一,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因而也是占有和所有制关系的主体”,这适用于“撇开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生产一般。既然劳动力不是占有的客体,当然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第二,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下,劳动者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生产的主人(奴隶主和农  相似文献   

4.
5.
刘怡同志在《略论以工补农》(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8年第1期)一文中对以工补农的必然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证,笔者存在不同的意见,现陈述如下,与刘怡同志商榷。第一,笔者申明本人所指的“以工补农”与刘怡同志所论述的“以工补农”具有相同的意义。农业发展的力量薄弱几乎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现象,因而许多国家都曾对农业进行过援助。  相似文献   

6.
《经济问题》1982年第8期载陈昕同志《马克思并没有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正确地指出把“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连在一起讲的是斯大林。但是作者认为斯大林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是不对的。本文谈点不同看法,和陈昕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两个不同的“管理科学”——与薛贤熙、韩邦德同志商榷●黄江平1997第3期《经济师》发表了薛贤熙、韩邦德同志的“经济师经济学应当开展对管理科学的研究。”(以下简称薛文)薛文在“准确把握管理科学的内涵”中说“‘管理科学’是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大特征之一提...  相似文献   

8.
<正> 胡瑞梁同志是我所敬重的老经济学家。近年来《经济研究》先后发表了他的三篇有关劳动力商品问题的力作:《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载1987年第12期,以下简称《一论》)、《论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意义》(载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二论》)、《关于劳动、所有制和等价物交换的一些理论问题》(载1989年第1期,以下简称《三论》)。再三研读以上“三论”,我感到作者在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的讨论中独树一帜,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又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  相似文献   

9.
<正> 拜读了钟朋荣同志的《货币与资金“体外循环”的效应》(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0期),很受启发。但我认为文中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1.现金能否成为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 钟朋荣同志认为“货币由‘体内循环’转化为‘体外循环’既不会减少银行系统的资金来源,也不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因而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存款是专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人们将存款转化为现金,是将专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转化为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整个银行系统的资金来源并没有减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对赵家祥和成保良同志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成保良同志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不同意赵家祥同志的观点 ,但是他们二人都认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用来指称未来社会的用语 ,在内涵上并没有差别。他们都认为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 ,是列宁第一次把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分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但是实际上 ,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概念上一直是有区分的 ,而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说法的也不是列宁 ,恩格斯早就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社会”一词了。  相似文献   

11.
当前,鉴于能源紧张,环境退化等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正处于生态热中,刘巽浩教授于1987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生态农业口号的利与弊》论文,认为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弊大于利”应“不急于搞”。随后将此文稍加整理,并以题为:《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发表于1987年12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质疑“泛价值论”——与刘有源等学友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社会凝结。劳动,并且只有人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机器、土地等一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资本,都只能是价值形成的物质条件,而决不是价值的源泉。这些,本来就是马克思早已进行过充分论证、并且反复说明的科学真理。刘有源、田辉玉、郭晓玲三位学友的《机器、土地为什么创造价值暨泛价值论》一文对此提出了异议。与此同时,作者还提出了要用所谓的“泛价值论”,即由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内的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来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文中,作者尤以“机器、土地为什么创造价值”为重点作了详细论述,这些问题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人民中首先是全国青少年中普及道德教育,这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内容。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使人们掌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标准,增强判断是非和评价善恶、荣辱的能力,提高按照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新近,周厚强同志的《秦士伍的身份及其阶级属性辩析》一文,对秦“土伍”的身份和阶级属性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士伍”仅仅是指“尝有爵而被夺去爵位的人”。笔者认为周文的立论和取证都是可以商榷的。 一 史书上有关“士伍”的记载,最早的见于《史记·秦本纪》:“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如淳注“士伍”说:“尝有爵而以罪夺爵,皆称士伍。”《史记·白起列传》对此事的记载类《本纪》,然未作注。较迟的见于《汉书·景帝纪》,“吏迁徙罢免,受其故官属所将监治送财物,夺爵为土伍,免之。”李奇注云:“有爵者夺之,使为士伍,有位者免官也。”颜师古则注说:“此说非也。谓夺其爵,令为士伍,又免其官职,即今律所谓除名也。谓之士伍者,言从卒之伍也。”又见于《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人,棘蒲与侯太子奇谋反”。  相似文献   

15.
读了宋养琰同志在《经济研究》1978年第11期发表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总劳动分配和生产中的调节作用》一文之后,很受启发。但同时也觉得有一个问题很值得商榷。宋养琰同志在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说: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总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  相似文献   

16.
17.
“泛价值论”何错之有——答屈炳祥先生的质疑与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价值论是通过商品交换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据此同样可以抽象出自然力价值理论。“因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人的抽象劳动”是把还需要论证的问题当作了科学前提。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具有自然和社会二重性质。泛价值论就是把以往看似对立的各种价值论整合到一个互补的体系之中,“通解”劳动价值论能解释和不能解释的一切对象和领域。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可能使价值归于消亡。供求以不同的“社会必要”力量影响价值决定,李嘉图对效用价值论的批判是因为他不了解两种理论的互补性,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是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国理论界研究经济学的任务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在伟人面前应站着而不是跪着做学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究竟只是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两种方法的斗争,还是同时也包含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这是一个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问题。董谦同志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理论基础”一文,主张总路线只是两种方法的斗争。文章中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问题,但不是两个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其中关于“资本总公式”和“总公式的矛盾”的阐述,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可“不讲”或“淡化”的内容。说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没有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不符合事实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应采取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有人提出了许多质疑。这里,我要对这些质疑提出质疑。一、农村的改革经验可不可以借鉴对于推行“承包制”有人认为工业与农业不同,不需要借鉴农村的改革办法。对这种质疑我的看法是:不应当看经验的出处和来源,而应当看它对我们是否有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