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世纪的第一年过去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有什么进展?这是新世纪对我们的第一个提问,而正确的回答则是我们对每一项工作科学的规划、理性的协调和不懈的努力,尤其是这一年我们在中国土地市场建设上的卓越成效,必将印证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正在做着,我们还将更加努力去做。中国土地管理,在新的世纪,我们有多少奇迹、多少辉煌可以预期,可以憧憬……———引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九五”大思路"九五"到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既对土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给土地管理深化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确定我国土地管理"九五"和2010年的大思...  相似文献   

3.
守望大地20年——《土地管理法》成长备忘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之于人,呱呱坠地,茁壮成长,已入成年;20年之于中国新型土地管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在日益走向成熟。而《土地管理法》,正是一部指引和见证新型土地管理事业成长的法律。让我们从20年前开始,检索这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1986年,一个新时代催生了一部新法律,中国新型土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个洒满阳光的冬天,我们在2018年的岁末阳光里迎风而行,向着崭新的2019年走去。同这一年里每个平凡的日子一样,我们走在改革的路上,心底暖意融融。如果说要用什么来代表2018年中国土地管理的特色,"改革"无疑是其最闪亮的标签。2018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从这一年开局,改革开放在这一年里进入第40周年的节点。这也是我国土地管理事业进行又一次重大变革的一年。这一年里,随着中央新一轮机构改革大幕拉开,一个新的部门——自然资源部诞生,统一行使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  相似文献   

5.
家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99年7月27日零点15分逝世,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家梁先生生前是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土地学会的主要筹建人之一。他一生热爱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事业,并把他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土地科技研究和学科建设、奉献给了我们的土地事业!家梁先生是国务院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及其他相关的高等院校土地管理专业的创办、发展,为培养中国土地管理专业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广大师生将永远怀念我们的家梁教授,在我国土…  相似文献   

6.
张晏 《中国土地》2007,(5):31-36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曲靖职教中心违法占地案的发生,绝非偶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反思这一案件,我们必须承认,这不是单位或个人的悲剧,而是落后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主导下的悲剧。案件向我们揭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深层次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这一对矛盾应如何协调解决?在各行各业分争土地这一块“大蛋糕”之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应发挥其“龙头”的地位和效力?在国家加强土地调控、严把土地“闸门”的大背景下,土地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这一课该如何补救?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足以胜任无比艰巨的监管使命和重任?……案件的调查结束了,而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7.
两个世纪已经完成了交接,一直在为新世纪激动莫名的人类开始平静下来,一百年的欢歌笑语与辉煌,一百年血与火的洗礼,风雨交加的跋涉,岂是这几天的唏嘘感慨可能结账的?中华民族这一百年的经历与感受,又岂是今天所能体会的?  今天,走过迷茫,走过莽撞,走过迂回曲折,探索前进的中国土地管理事业终于成长起来,随我们一起跨入了新世纪。伴随着中国现代土地管理事业成长起来的《中国土地》杂志也十八岁了。在新的世纪里,她仍然会像以往的十八年一样,将自己紧紧地同中国的土地管理事业联系在一起,努力创造新的辉煌,勇敢地面对新的…  相似文献   

8.
与年轻的中国土地管理事业相依相随,《中国土地》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应唤起我们对历史和未来深深的思考。过去的20年,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变革,将土地的活力唤醒,曾经贫瘠饥饿的中国土地富饶起来了,美丽起来了。谁创造了这一切,谁是变革的发起者?走进20年,你会发现,答案不是哪个人,而是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热望,催生出一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力量。于是,冲破旧体制“禁区”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需要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有了上海、深圳土地有偿使用的大胆实践,而在非沿海城市中,最早开征土地使用费的是辽宁省抚顺市,开征起因是主管副市长听了中央党校易之教授关于社会主义地租仍然存在、城市土地理应有偿使用的专题讲课。《中国土地》1986年第1期刊出易之所著《试论土地究竟是否商品》一文,引起较大反响。20年后的今天,我国土地管理事业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改革往何处去?值此《中国土地》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约请了几位在土地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请他们发表看法。我们期待着出现更多的“易之教授”,《中国土地》杂志愿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一个伟大的使命:沟通理论与实践两条战线,将实践探索成果及时总结升华,使理论成果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与年轻的中国土地管理事业相依相随,《中国土地》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应唤起我们对历史和未来深深的思考。过去的20年,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变革,将土地的活力唤醒,曾经贫瘠饥饿的中国土地富饶起来了,美丽起来了。谁创造了这一切,谁是变革的发起者?走进20年,你会发现,答案不是哪个人,而是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热望,催生出一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力量。于是,冲破旧体制“禁区”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需要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有了上海、深圳土地有偿使用的大胆实践,而在非沿海城市中,最早开征土地使用费的是辽宁省抚顺市,开征起因是主管副市长听了中央党校易之教授关于社会主义地租仍然存在、城市土地理应有偿使用的专题讲课。《中国土地》1986年第1期刊出易之所著《试论土地究竟是否商品》一文,引起较大反响。20年后的今天,我国土地管理事业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改革往何处去?值此《中国土地》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约请了几位在土地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请他们发表看法。我们期待着出现更多的“易之教授”,《中国土地》杂志愿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一个伟大的使命:沟通理论与实践两条战线,将实践探索成果及时总结升华,使理论成果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提高土地生产率是根本——耕地保护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与年轻的中国土地管理事业相依相随,《中国土地》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应唤起我们对历史和未来深深的思考。过去的20年,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变革,将土地的活力唤醒,曾经贫瘠饥饿的中国土地富饶起来了,美丽起来了。谁创造了这一切,谁是变革的发起者?走进20年,你会发现,答案不是哪个人,而是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热望,催生出一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力量。于是,冲破旧体制“禁区”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需要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有了上海、深圳土地有偿使用的大胆实践,而在非沿海城市中,最早开征土地使用费的是辽宁省抚顺市,开征起因是主管副市长听了中央党校易之教授关于社会主义地租仍然存在、城市土地理应有偿使用的专题讲课。《中国土地》1986年第1期刊出易之所著《试论土地究竟是否商品》一文,引起较大反响。20年后的今天,我国土地管理事业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改革往何处去?值此《中国土地》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约请了几位在土地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请他们发表看法。我们期待着出现更多的“易之教授”,《中国土地》杂志愿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一个伟大的使命:沟通理论与实践两条战线,将实践探索成果及时总结升华,使理论成果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20年,是中国土地管理事业开拓奋进的20年,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管理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20年。20年艰辛,20年发展,20年进步。广西土地管理事业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历程。20年里,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土地管理体制,过去分散的多头管理变为统一管理,为新时期土地管理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年里,全自治区土地管理部门认真贯彻“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土地管理“五统一”原则,从根本上结束了土地管理政出多门的混乱现象,步实现统一、规范和宏观调控管理。20年里,全自治区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进一步繁荣土地资源管理事业,兹定于2011年9月28日至30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第十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中国土地科学论坛(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管理论坛)、改革开放中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三十周年暨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专业创办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引言2001年,新世纪元年。在公元编年史的刻度中,这一年因是新千年、新百年的启始点而显得格外有意义。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供地方式革命和土地市场建设,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跳跃。中国的供地革命,非自2001年始;但可以肯定地说,2001年是供地革命异军突起的一年。仿佛火山爆发,熔岩冲腾;仿佛骤雨狂泄,大河急涌,一场新的供地革命突如其来,形成中国新世纪元年社会经济生活一幅雄伟壮阔的图景。这是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这是激人心弦的历史迁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务院15号文件贯彻而迅猛推进的2001供地革命,在中国土地管理事业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无形丰碑。如果说,2001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国脚突入世界杯决赛圈,一次次地激动了中国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这一年兴起的新一轮供地革命,同样是整个中国举足轻重的历史大事件,同样将对整个新世纪中国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同样值得我们欢呼、自豪。那么,这一震撼性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在新世纪元年出现呢?这难道是历史的偶然吗?  相似文献   

14.
聚焦新《规划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起:修编势在必行 近两年来是我国土地管理事业极不平凡的一段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声势浩大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让全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制度,在破立之间--中国土地管理潜规则与显规则对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天的雅典奥运会,让我们深切感受了人类自身力量与技巧的大较量。可喜的是,中国奥运军团以32块金牌的优势稳坐金牌排行榜的第二把交椅(这还不包括中国台北的两金)。奥运赛场的较量让我们想起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另一种较量:土地管理显规则与政治经济社会潜规则的大较量。可忧的是,这一场较量让人无法乐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年竟会冒出10多万起土地违法案件。重要的是,这种较量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16.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党的十六大对我们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创土地管理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与实践,不断把土地管理事业推向前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人们得出一个共同认识,这就是发展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谁给我们土地》总结报告《谁给我们土地》项目组一、项目来源和概貌《谁给我们土地》是国家土地局领导直接下达给中国土地报社的研究任务,列为土地管理领域节地挖潜、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研究和大范围推广的一个重要项目,后来形成国家土地局向...  相似文献   

18.
关注中国土地管理事业的人士不会忘记2006年7月24日。这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有关事宜作了明确规定。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无疑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来龙去脉说督察改革开放以后,我  相似文献   

19.
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国内外动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国内外动态与发展趋势严泰来,朱德海(北京农业大学)计算机土地信息系统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国的土地管理事业向科学化、现代化进军的必然产物。了解计算机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由来及发展趋势,不但对指导土地信息系...  相似文献   

20.
公元1998年,万里神州风云激荡,波澜壮阔,重大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年,围绕神圣的国土,三件大事尤可圈点:春天,成立国土资源部;夏天,抵御百年大洪水;秋天,出台新的《土地管理法》。共和国的土地在历经大自然无情陈砺的同时,也历经了一次管理制度上的深刻变革。时光的脚步悄然送走这不平凡的一年,当我们总结发生在虎年的这场变革时,昂然登上历史舞台的新体制、新法制,已历经许多寒暑的探索与锤炼。以新部三定方案和新法全新规定为标志的这场土地管理制度革命,经历了一个从调查研究到立法的大思考、大决策、大变革的过程,它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实践的结晶和升华,是历史的一次大跨跃。现在,让我们调整视角,从头审视这场跨跃历史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