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关键在于资金.在国家现有财力基础上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新机制,将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可靠的财政保障.为了确保新机制的建立,必须落实政府分担责任,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创新资金管理模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2.
自2006年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以后,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学校的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教育管理行为逐步规范。文章将从新机制内容的角度,就其实施以来产生的效用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自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以后,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学校的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教育管理行为逐步规范。文章将从新机制内容的角度,就其实施以来产生的效用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仍普遍存在着农民主体地位缺失、投入不足以及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内容落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地方政府、村级组织、农村居民这三个层面。为更好地推进和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采取完善考核机制、改革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建立农村文化工作监督机制。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皖发〔2007〕8号)、《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意见》(皖办发〔2005〕16号)等文件精神,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综改〔2007〕1号)文件。在乡镇工作了十几年,亲身感受到乡镇工作真难,乡镇干部真苦。建立什么样的乡镇政府?以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作支持保障?笔者作为宣州区农村综  相似文献   

6.
谭福山 《企业家天地》2007,(12):121-122
创新是高校管理的灵魂。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的设想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农村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及其生活困难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农村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在实施中普遍存在保障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不高以及保障资金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必须通过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实行分类救助、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新生工作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简单地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一段时间内的几项基本工作,使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做好角色转化。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固然需要农村自身的力量和内生机制,但更要农村以外的力量支持。只有走城镇城市化道路,才能消除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缺陷,形成以城带乡新机制,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抽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城乡居保对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收入家庭的农村老年居民,缴费档次能够显著影响其家庭、健康、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以及最终的整体生活质量;而领取待遇、参保情况与缴费档次未能显著影响到低收入老年居民其他维度的生活质量。因此,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以更好地提升农村地区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纠纷在数量和类型上呈上升趋势。如何结合乡土中国的国情更好地疏导和解决纠纷,建立起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庄经济为解决当今“三农”问题以及低山丘陵山区开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问题创造了一条新途径。现代农庄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集规模化、集约化、民营化为特征的一种乡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现代农庄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农业科技的示范与推广;有利于加速乡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但是,目前我国现代农庄经济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同质化严重、经营管理水平落后、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认识存在误区、农庄地位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需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对现代农庄经济战略地位的认识,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推进生产经营组织的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乡村小城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经营组织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制缺陷,认为,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高度一致和契合,合作社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文明建设和民主管理,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相结合,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本文立足四川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总结了全省在城乡规划引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经验。目前,全省城乡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但是,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城乡整体差距明显、地区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大、城乡要素融合机制不够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不健全等。同时,本文还针对上述问题,围绕乡村振兴基本要求,提出了促进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在梳理四川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贫困范围广、贫困人数多、致贫因素复杂、贫困程度深等特征的基础上,为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在分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逻辑关联基础上,提出了“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乡村振兴为精准扶贫提供长效内生动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个观点。结果/结论新时代背景下,在深刻理解两者的关系和明确思路的基础上,从建立政策衔接运行机制、健全政策衔接保障机制、建立政策衔接考核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提高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效率和有机衔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在城镇化这一特殊历史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以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公共沟通的必要性.从公共沟通机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对策和创新点.  相似文献   

17.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及要达到的目标,提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涵盖诸多方面内容。有效治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机理在于有效治理可以形成“一核多元”的协同共治格局、发挥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从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本文梳理我国乡村治理的实践后发现,在乡村治理领域中,无论是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治理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集体经济较薄弱、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民生保障不充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有效治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建统领的核心作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础;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实现城乡统筹的选择中,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建立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相关的发展机制,是一种比较现实的路径.这是因为,县域经济与城乡统筹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容易建立起在县域经济基础上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在明确城乡统筹与县域经济关系及发展基础上,我们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了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关系上的可能性,并探索了相应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人口空心化和人口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两个并行不可逆转的趋势,对现阶段的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农村建设者流失,乡村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留守儿童教育等五方面的问题。为此,建立面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保障机制,乡村文化重建是应对挑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