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选取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典型区之一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选用耕地、牧草地、林地、水域、化石燃料地、建筑用地等六个参评因子,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大化县的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动态综合分析,并作为大化县资源环境安全评价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评价模块,利用G IS技术对其评价结果可视化输出分析。结果发现,从1996年到2000年大化县的生态足迹都出现了生态赤字,并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山区资源承载力处于较低水平,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很大,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喀斯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辅助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平县地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本文以黄平县为研究区,论述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措施,分析其重要意义,以引导黄平县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为例,运用生态功能理论论述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地方环境立法的科学依据及基本原则。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存在战略重要、生态脆弱、贫困集聚的"三位一体"特征。因此,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重建必须重视地方环境立法,必须以区域生态规律为科学依据,必须遵循生态承载力规律和环境容量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西部生态脆弱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与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非常相似的是,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生态质量也都是伴随着工业化而逐步变化的。为了更好地测度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从时间维度来测度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说明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实际情况,通过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各污染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川滇生态屏障区的自然生态状况,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的川滇生态屏障区生态监测技术。其间选取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两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依据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生成植被覆盖度,同时结合遥感影像及气象、土壤专题资料,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反映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土壤侵蚀强度。以川滇生态屏障区为例,本文评估了2015年、2016年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试验结果表明,遥感技术能够适用于区域自然生态监测领域。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GIS和RS技术,根据国家2006年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济南生态质量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综合分析了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指标,利用评价指标计算得到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结果精确到像元。根据EI值将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个等级,生成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分布图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环境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规模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恢复毛乌素沙地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提出了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规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毛乌素沙地地形条件、水文与水文地质状况及区位条件等3方面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各个指标因子在各层次指标中的权重,为毛乌素沙地综合开发评价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 ,运用生态学原理 ,分析了在西部的生态脆弱区发展旅游业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影响 ,从而提出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分析了广西区各岩溶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速度。在综合分析岩溶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大资源观理论,提出导致岩溶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与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0.
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金融生态理论,把握农村金融生态演进的正确方向、内在要求及影响因素,遵循系统全面性、科学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设计的区域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层次,选择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环境、农村法信环境三个因素进行定量描述,从农村金融市场调节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发展机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保障机制三个层面进行定性描述。运用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状况分别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评分值,以确定该区域农村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的等级。  相似文献   

11.
刘聪 《科技和产业》2020,20(11):126-133
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视角构建乡村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2008-2018年各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及综合脆弱性水平,研究结论如下:①各省乡村生产脆弱性总体水平先缩小后增大,乡村生活、生态、综合脆弱性总体水平均呈线性下降趋势;②利用自然断裂点法将各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及综合脆弱性水平分为低度脆弱、中度脆弱及高度脆弱三类并进行可视化分析;③各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及综合脆弱性的内部差异和变动范围均大体呈扩大趋势,空间异质性均大体增强。最后就有效降低地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及综合脆弱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而生态环境安全是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基础和重要保障。目前长江三峡库区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为了实现生态涵养、绿色发展,文章分析了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以突出生态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化和空间化表达,是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从人类活动基础、人类活动方式、人类活动结果三方面构建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空间插值、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法等方法,综合运用统计、遥感、地形和交通数据,对宁夏中部典型生态脆弱区人类活动强度进行空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4.
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目前快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首先,选择我国东部沿海典型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区域,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维度分析沿海生态脆弱的成因和压力;其次,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耦合发展模型;再次,选择辽河滨海三角洲典型生态脆弱区为例,分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沿海生态脆弱区的影响,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永军  尚改珍 《乡镇经济》2009,25(12):14-16
敏感性评价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促进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实施宏观规划和管理,文章利用2008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从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水环境4个方面,对易县土地生态敏感性开展了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易县土地生态环境中度敏感地区和高度敏感地区面积较大,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21.67%和60.93%,不敏感地区占5.15%,轻度敏感地区占的份额最小,只占5.00%,极敏感地区占的份额最小,只占6.25%。从区域分布来看,高度敏感类型区在全县各个地区均有分布,中度敏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各山地的下坡地区。  相似文献   

16.
延安市治沟造地重大工程项目是改善延安土地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其整治情况进行生态效益评价是治沟造地项目成果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选取评价因子,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再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法计算出各项指标得分,并以延安市宜川县英旺乡治沟造地项目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治沟造地项目的实施,增加了陕北黄土高原破碎塬区耕地面积,提升了土壤肥力,增强了项目区的防风固沙能力,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治沟造地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型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新疆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转型存在多重复杂性的区域,产业转型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演变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78年以后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认为新疆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转型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和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是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体现,煤炭资源开采带来严重的县域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安徽省凤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凤台县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并结合灰色聚类模型对凤台县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6年,凤台县生态安全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2年生态安全状态最差,2014年生态安全状态达到良好水平;2010-2016年生态压力波动下降,2010-2012年生态压力逐渐增大,2012年压力达到最大值,2016年最小,生态安全状态不断下降,生态安全响应能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章丘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是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以章丘市为研究区域。从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社会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11个相关指标,综合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模型,并计算各指标的生态位适宜度值。针对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将章丘市划分为四种类型区域,并提出了布局优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从生态经济、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治理和生态文化五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全国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区域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基本呈现出三大地带梯次下降的地域分布态势,其中京津和江浙沪一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最高;东部省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具有绝对优势,中部省区略低于东北省区,高于西部省区;在各省区中,东部和中部省区区域内差异较大,西部和东北省区区域内差异较小。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提高五个系统层的协调度是提高东部和东北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