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很多工业企业逐渐搬离市区,遗留了大量受污染的场地。工业污染场地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新环境问题,制约着城市土地资源的安全再利用。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虽然不断革新,但是受制于资金因素,大部分修复项目多集中在一线与省会城市,修复技术相对粗糙,无法全部达到预期效果。腐殖质作为一种天然有机质,可以有效处理工业污染场地中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本文主要分析了腐殖质在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污染场地的数量和规模比较大,这些场地占据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严重影响城市发展。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是使这些土地资源实现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但是,土壤修复项目实施期间可能会形成多种类型的环境破坏与污染,人们需要借助环境影响评价来有效控制二次污染。本文分析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为修复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重,造成大量土地无法使用,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因此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应作为我国修复污染土壤的重点对象。本文从修复技术与场地保护两方面入手,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问题。人们应顺应绿色与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选择最科学、经济的重金属污染地土壤修复技术,以推动我国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4.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综述了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各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析了其优点和不足,提出今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发展方向,以改善我国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括了国内外场地地下水污染特征,从制度、技术、经济、场地信息完整性以及各方重视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存在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明确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阶段划分及主要目的和任务,对比研究了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筛选及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为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及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其中污染场地中最为严重的污染物就是氯代烃和芳香烃。这类污染物不仅毒性大,且降解难度大。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污染现状,概述了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调查与修复技术,并提出了优化该修复技术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调查与修复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而对污染场地进行土壤初步调查,是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对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目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的布点策略和采样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提高污染场地土壤环境初步调查的工作效率,为监测结果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污染场地调查是针对土地污染工作治理的前期工作,是确定土壤修复方案的重要基础。只有准确、真实地确认土地污染情况、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物性质等,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土壤污染,才能保证土地后期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利用。本文在介绍污染场地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当前污染场地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对今后污染场地调查工作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风险评估已成为场地环境调查和修复中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国家和地方层面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技术规范文件以指导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以场地风险评估的工作程序为主线,依次对国家和地方技术规范文件确定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内容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完善我国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农业等领域,与此同时土壤污染问题频发,而农药、工业污水、废气等都是土壤污染形成的因素.土壤环境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若污染的土壤不及时修复,土壤中的污染物不仅会伴随着雨水渗入地下,还会扩散至江河.近些年来,污染土壤修复备受人们关注.本文讨论了当前应用较多的土壤修复技术,并...  相似文献   

11.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存在责任主体复杂、投融资困难等问题。从国内外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宏观层面,缺乏对具体制度的思考,同时缺乏我国国情下责任主体认定的探讨。本文以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土壤保护法律,系统梳理利益主体及其复杂关系,并分析处理利益主体关系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以构建和完善我国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责任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大量工厂不得不关闭或搬离郊区,遗留大量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地。本文以某有机化工厂场地为研究对象,在污染识别的基础上,制定调查采样方案,利用GC/MS等检测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石油烃的含量,并分析其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然后根据场地污染情况研究场地的修复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现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污染场地的融资渠道备受关注,探讨污染场地修复的投融资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污染场地修复投融资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针对性建议。从问题来看,多渠道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界定不清,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染场地难以全面修复,一些污染场地收益低,导致投资难以持续。因此,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公众依法参与和监督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识逐步增强,积极性不断提高.本文结合国内两起因污染地块修复引发的舆情事件,指出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中的公众参与仍有短板.当前,要尽快夯实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加强土壤相关信息公开,探索建立社会交流和对话机制,针对性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土壤环境管理效能,促进土壤环境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场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这就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下,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社会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文就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有效的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土壤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我国工农业曾长期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其突出表现为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因此,当前必须做好土壤质量监测和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本文通过研究土壤污染的机理、途径和污染物迁移规律,提出了制定污染场地土壤风险筛选值的相关建议,旨在引导人们治理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环境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应用于污染场地特征识别、修复方案可行性评估、效果监测和修复终止等污染场地环境管理过程,以探明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降解机制,确定不同污染来源,弥补传统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方法的不足。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典型代表是有机单体同位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本文阐述了环境分子诊断技术的分类和适用性,分析了基于环境分子诊断技术的污染场地环境管理过程,以推进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big data),又叫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迅猛发展,近20年来,许多领域(如光学观测、光学监控、健康医护、传感器、用户数据、互联网和金融公司以及供应链系统)都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污染场地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活动,完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对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污染场地修复领域也不例外,在此过程中存在大量数据信息,也需要把这些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本文旨在介绍大数据和污染场地修复的发展,提出大数据在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未来环境修复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综合来看,我国土壤污染情况较为严峻,污染面积大,土壤污染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农业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各种土壤污染带来的负面效益与社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冲突日渐深化。目前,土壤修复工作现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土壤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改善我国土壤环境,进而打造环境友好型国家。  相似文献   

20.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各种污染的治理力度逐渐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会改变土壤化学成分,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本文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旨在引导人们运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对土壤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