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索工程实际中水泥固化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水泥土变形规律,参考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思路来构建水泥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假设水泥土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概率密度分布,并引入初始损伤系数η,建立单轴压缩荷载下水泥土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根据应力-应变曲线峰值点的极值性进行模型参数求解,分析不同水泥掺量、不同龄期的水泥土累积损伤的扩展过程。通过对水泥土单轴压缩试验数据进行验证与分析发现,随着水泥掺量以及龄期的增加,水泥固化土模型参数η值增大,m值,F_0值减小,表明龄期和水泥掺量能够抑制水泥固化土损伤发展。新建立的水泥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并能较好地反映水泥土的应变软化特性,可为水泥固化土的应力分布特点和变形规律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冻融作用对民用建筑基础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问题,以沈阳某在建民用建筑项目为工程背景,采用水泥作为改良材料,对该项目粉砂土进行不同水泥掺量、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三轴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的逐渐增大,水泥改良粉砂土的偏应力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和静弹模量均呈逐渐增大趋势;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逐渐递增,水泥改良粉砂土的偏应力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和静弹模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提升堆石坝混凝土面板的耐久性能,本文通过选用优质粉煤灰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探讨粉煤灰对堆石坝混凝土面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掺入混凝土中可提升混凝土抗压强度,其中粉煤灰掺量为10%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改善效果最显著,养护10~20d时,粉煤灰掺量为10%的混凝土干燥收缩应变最小,掺15%粉煤灰混凝土的耐磨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4.
应变预测模型能反应胶凝掺量60kg/m~3胶凝砂砾石料应力变形特性的数学模型。文章对不同胶凝掺量的胶凝砂砾石料力学特性进行归纳总结,修正了胶凝砂砾石料应变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修正应变预测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的吻合度,研究表明:修正应变预测模型能很好地用于模拟不同胶凝掺量的胶凝砂砾石料应力变形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库启闭塔工作桥混凝土材料改性下力学特征,开展了宏观力学试验与细观CT扫描。试验表明,改性剂掺量对试样应力应变影响最显著为残余拉伸应力阶段,改性剂掺量愈多,混凝土的拉、压应力均会提高,但掺量6%后增幅放缓。围压对试样压缩应变影响高于掺量因素。基于CT扫描三维裂隙重构,拉、压应力下孔隙数量最多的为<0.1mm3、≥1mm3。当掺量为6%时,材料拉、压承载能力较优。论文对混凝土拉、压应力根源性差异研究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高聚物堆石料力学特性,有助于构建适用于该材料的合理本构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其应用工程结构的应力变形结果。在定性总结了高聚物堆石料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聚氨酯掺量与围压影响的峰值强度、变形模量,探索了线性表达式对高聚物堆石料破坏应变与围压关系的适用性,为构建合理的高聚物堆石料本构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大伙房水库护坡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渗透试验、压汞试验研究了龄期、水泥掺量、固化剂掺量等三种因素对土壤渗透性的变化规律及渗透系数与中孔、大孔孔隙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龄期、固化剂掺量和水泥掺量等因素能够使土壤的渗透系数降低一个数量级,其中土壤内部中孔隙数量减少,微孔隙、极微孔隙数量增多;养护龄期由7d到28d时,水化反应趋于稳定;固化剂掺量为3%,水泥掺量为12%时,土壤内部中、大孔隙数量较少;并得出了渗透系数与中孔、大孔孔隙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对大伙房水库的渗流安全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灌溉渠道易出现渗漏和开裂的问题,研究在灌渠修建工程基础上,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和膨润土的抗渗阻裂机制,以及对水泥基材料的改性作用,并通过实验得出了最佳掺量配比,制备了新型抗渗阻裂水泥砂浆材料。结果表明,当掺入4%的膨润土、0.4%的玄武岩纤维时,水泥砂浆的抗渗性能提高了61.11%;减裂系数可达到80%,其抗裂级别为Ⅰ级,抗渗阻裂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此次研究提出的新型水泥砂浆材料可以提升灌溉渠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塑性混凝土以其优良的性能,特别是和地基之间的协调变形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小型水利工程防渗墙建设.文章通过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水泥、黏土和膨润土含量对塑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泥最佳掺量为160~180kg/m3,黏土的掺量应大于65kg/m3,在满足混凝土塑性变形性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小膨润土的掺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纤维添加率对河道疏浚淤泥力学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五组纤维掺入量的固化淤泥进行压缩固结、抗压、抗拉及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固化淤泥的结构屈服力随纤维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整体趋势,屈服应力与抗压强度呈线性关系;抗拉强度随纤维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当纤维含量超过1.5%时,渗透系数增加明显。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在本试验配合比下,纤维含量的最佳掺量为1.5%。  相似文献   

11.
为了模拟不同种类有机质入侵红黏土对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在红黏土中添加腐殖酸、富里酸、腐殖酸钾3种外掺有机质配制得到了不同种类和含量的人工有机质土,并进行了液、塑限对比试验;然后,对红黏土和重塑有机质土进行室内侧限压缩对比试验,分析了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种类、初始含水率对有机质土体压缩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工业集聚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本文选取2000~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工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利用固定效应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工业集聚水平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业集聚对废水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在达到门槛值前,工业集聚很大程度降低了废水排放强度,在跨过门槛值后,这种作用会减弱。工业集聚与废气排放强度呈显著倒“U”型关系,在工业集聚水平小于门槛值时,工业集聚会加剧废气排放,大于门槛值后,工业集聚会降低废气排放强度。工业集聚会降低废物排放强度,但未出现显著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沥青路面材料的减振降噪性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对现有沥青材料进行改性优化。选用硅藻土和玄武岩纤维作为改性剂对沥青材料进行复合改性,依据孔隙率、阻尼比、矿料间隙率、吸声系数、流值变形量、马歇尔稳定度、沥青饱和度7个参数确定复合改性沥青材料的配比,制备出硅藻土与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材料。分别对硅藻土单掺杂沥青材料、玄武岩纤维单掺杂沥青材料和硅藻土与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材料进行了力学特性试验,分析其物理性能,并对不同沥青混合料的减振降噪性能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硅藻土和玄武岩纤维复合掺杂最佳配比:油石质量比为5.5%,玄武岩纤维掺杂比为0.3%,硅藻土掺杂比为7.5%。复合材料的减振降噪性能优于普通沥青材料,与其相比,最优配比下的新型复合材料吸声系数峰值高出38.89%,吸声系数均值高出30.30%。复合改性沥青材料具有良好的减振降噪性能并且具有显著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研究结果可为同质路面材料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对于提高道路的服务能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铁尾矿再生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柱中的应用问题,揭示不同参数条件下钢管铁尾矿再生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方钢管铁尾矿再生混凝土柱的数值模型。基于所建模型进行了参数化分析,研究了轴压比、宽厚比、长细比、材料强度等参数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由0增至0.6,承载力逐渐下降17.7%,延性逐渐下降,承载力退化速度加快;当钢材厚度不变,宽厚比由66.7减至28.6时,承载力大幅度提高61.61%,承载力退化速度放缓,耗能能力增加;随着长细比由13.16增至26.33,试件承载力下降17.5%,刚度明显下降,承载力退化速度变缓;钢材强度及混凝土强度的提升可有效提高承载力,而对试件刚度影响不大。研究证明了钢管铁尾矿再生混凝土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可为钢管铁尾矿再生混凝土柱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桩基负摩阻力所引起的桩体破坏、桩基不均匀沉降等工程问题,在桩周土体沉降及桩身应力应变现场监测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嵌岩端承桩桩侧剪切变形与负摩阻力的关系,建立了嵌岩端承桩与周围土体剪切变形量的计算方法,对浅层位置处桩-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考虑嵌岩端承桩周围土体竖向有效应力对剪切变形的影响,并对现有规范中嵌...  相似文献   

16.
单纤维强力仪是棉纺厂中的常用仪器,经常会因使用环境恶劣引起故障,本文针对棉纤维的夹持困难和打印机的传动部件运转不灵故障,提出了解决办法,要做到放样准确、轻柔;夹持松紧适度,不滑脱;出现滑脱能处理;经常清理传动部件内的飞花。同时介绍了单纤维强力仪的常规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围岩变形预测是隧道安全评价及其指导后期施工的重要依据,为提高变形预测精度,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PSO-SVM-BP预测模型的思路。首先,利用三次样条插值及二次平滑法对变形数据进行预处理,为后期变形预测奠定基础;其次,利用粒子群算法对支持向量机进行参数优化,建立PSO-SVM模型,并对围岩变形进行初步预测;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修正,达到综合预测的目的,并利用工程实例进行检验,以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初步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而误差修正后的预测精度被提高到0.97%,预测精度较高,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目前装配式剪力墙水平缝常用的套筒灌浆连接存在注浆不易、钢筋不易对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钢板螺栓连接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其抗震性能。依据试验工况建立了螺栓连接装配式剪力墙(PSW-1)、新型钢板螺栓连接装配式剪力墙(PSW-2)、普通现浇墙(SW-1)3个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不同轴压比及剪跨比对试件PSW-2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PSW-2承载力随轴压比增大而提高,随剪跨比增大而降低;试件PSW-2的耗能能力相比试件PSW-1,SW-1分别提高了31%,16%,延性分别提高了8%,14%,因此,在混凝土剪力墙中预埋钢板,可有效提高混凝土剪力墙的耗能能力和延性。研究结果得到了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的部分抗震性能指标,可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二元结构临江拱座深基坑施工过程中渗水量大、水土压力大和征地困难的问题,在满足实际工期需求的前提下,结合临江拱座深基坑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一种临江拱座深基坑咬合桩拱形支护方案,分析了咬合桩拱形围护结构的特征,校核了咬合桩拱形围护结构强度,并对咬合桩拱形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咬合桩拱形围护结构兼有挡土和止水作用,具有施工工期短、止水效果好、无需内支撑等优点;2)要使拱形结构的冠梁不受弯矩与剪力作用,则冠梁对应的半径应为定值;3)依据冠梁受力特点设计的拱形围护结构能利用冠梁自身强度分担部分土压力荷载,基坑冠梁安全性好,围护结构受力合理,稳定性好,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在允许范围。咬合桩拱形围护结构支护方案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可为拱形咬合桩围护结构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边坡工程中非线性变化给稳定性预测造成的困难,建立了GA-BP神经网络计算模型预测岩质边坡稳定性。采用定性评价和相互作用矩阵复核的方式,选取边坡坡度、边坡高度、斜坡结构类型、岩体强度、控滑结构面倾角、岩体结构特征、地表变形强度、人类活动强度8个评价因子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利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后训练岩质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对比分析GA-BP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预测结果误差绝对值小于0.15的占85%,未优化的传统神经网络仅占45%,优化后的预测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表明遗传算法对传统BP神经网络的优化是有效的。研究结果对建立岩质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