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聂亚珍 《当代经济》2007,(10S):94-95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湖北省农村刺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但产业转移才是根本。因此必须根据问题成因,坚持科学原则,以产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计及转移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双 《经济论坛》2010,(5):9-12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扩大转移空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面积的相对减少使得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剩余。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会选择外出打工,在此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也是保障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因此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国情特点,阐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协调两者矛盾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路径选择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及全球背景的宏观视角出发阐述了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性,并在对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产业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道路选择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时焕焕 《经济师》2009,(4):46-47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个阶段以及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更是决定着这两个重大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认真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发掘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就业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对外劳务输出,规范劳动力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无疑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减少农民数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面对众多城镇下岗职工,发展第三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创造就业岗位。我国已产生休闲需求,并呼唤休闲经济的发展。因此,拓展休闲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工业、家政服务、休闲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中,边际生产率小于平均生产率的那部分人口叫做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他们转移进城意义重大。文章在修正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即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概率、增加他们可能获得的实际收入、降低机会成本及转移成本,从而增加农民进城的预期收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逐步扩大,同时城镇失业率不断攀升.本文分析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不是影响城镇就业的主要原因,这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也决定了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不会成为影响城镇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10年左右的周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需要达到1.5亿到两亿人。城乡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竞争正在趋于激化。大中型城市将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就业岗位正在成为国际竞争中最稀缺的资源。就业优先应当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取向。劳动力市场发育要优先于其他要素的市场发育,就业岗位增加要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提高。就业政策的重点是要防止供求不平衡导致交易价格被压低到供给成本之下,同时保证有限的就业机会优先分配给最优秀、最有效率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得忠 《经济问题》2007,336(8):73-7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12.
陈俊 《经济与管理》2009,23(7):5-10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3.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的进程已没有后推的余地 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仍属就业。  相似文献   

14.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河北农村形成并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2009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2944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剩余率约为24%。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有所变化。目前,农村仍未形成一个从产前服务到产后加工、产品贮运等完整的生产体系,尤其是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明显落后。大约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工业集中在城市,结果是:第一,丢弃了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提供的农村剩  相似文献   

16.
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发展中小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政策应该向中小企业倾斜。财政政策应该在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中小企业将主要进入哪些产业?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这一过程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7.
杨英 《经济师》2006,(5):195-195,197
我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流动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双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文章对如何正确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方向、模式也不尽相同,西方近现代经济学家总结演绎出了不同的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探寻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道路,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分析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无限劳动供给模式、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和托达罗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经济绩效,将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而农业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期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何解决这批人的就业呢?由于他们知识技能低下,很难在城市的现代部门就业,大多游离于城市的边缘。而工业扩张带的就业机会,也因为没有知识而无法获得机会,这些就业机会由城市失业获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所以,必须对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另外,对家庭年产承包制实行创新,使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不流向城市。同时,国家必须建立农业储备基金,以维持农村贸易条件的稳定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逐年增长。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代替,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这种大规模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给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和社会安全增加了许多难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