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人口大县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二元论,剖析了四川省欠发达人口大县的经济发展动力、政策体制动力与劳动力转移动力对城镇化进程的带动作用,以揭示欠发达地区人口大县城镇化动力的实质。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脱节,工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带动较小;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城镇服务设施建设与转移劳动力对当地的经济带动作用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较大。欠发达地区人口大县城镇化发展由于内生性动力不足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及实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给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面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依托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大格局、强动力,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人为主的城镇化,积极提升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治理能力,推进城镇经济水平整体上升,促使新型城镇化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兵团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去建设小城镇,怎样才能解除城镇发展的“瓶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兵团一线团场来说,经营城镇理念也是今后城镇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同时,对城镇建设、管理水平以及城镇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一步探讨新型城镇化内涵要求的同时,寻求符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镇建设和管理模式。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力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简称PPP)模式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论证PPP管理模式不仅在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设新型城镇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的要素内容非常丰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提升文化水平,彰显区域特色,提高城镇生活品位。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我们需要形成文化元素与城镇品质提升的联动效应,把推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城镇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要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以新型工业化作为夯实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注重城镇发展的品质;大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使新型城镇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景更美;还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以多规合一为引领主,建立多规融合信息平台,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不合理、城镇功能不完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深入实施,我国城镇化进程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以四川省泸州市为案例,在分析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泸州市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思路,并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体系与格局、产业支撑、城镇功能、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构建泸州市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要闻     
正国务院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提出了九个方面36条具体措施。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各地区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二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民工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农民工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和引导、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对策和建议,以期满足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北京市提出在二道绿隔地区开展新一轮的平原造林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该文在空间布局分析的基础上,概述了北京市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并从现实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包括科学布局城镇体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以及大力整治城镇环境4个方面。同时,该文基于规划、土地利用、资金支持、农民利益、绿色产业等多方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即从空间布局入手,优化人口与产业的结构;从规划入手,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从政策入手,确保农民全面、持续、高标准增收的权利;从土地入手,促进绿地产业的发展;从产业入手,打造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优势产业;从资金入手,创新资金筹集的渠道,等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基本取得胜利,乡村发展进入新形势,这对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大新县为例,从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城镇容纳转移人口能力、建设生态宜居村镇3个方面,对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行SWOT分析,论述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即完善城乡结构,形成合理城镇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助推河南新型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加强城乡要素流动。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拥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要素存在着自身的缺陷,进而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本文从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村劳动作用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则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生活质量的优劣.因此,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对矛盾统一体,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我国城镇化与城镇生态环境的当前问题、未来目标及政策要义,最后对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型城镇设定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要转变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理念,彻底摒弃城镇化就是圈地造城的习惯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镇建设,不仅是修路盖楼办工厂,而且要更多地吸纳外来人口,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同时要建设好城镇先进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新仓  王艳 《农业经济》2018,(1):108-109
土地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为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法律问题,通过对辽宁营口、盘锦、沈阳等地农村土地制度法律问题的调研,梳理了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政策的不足,针对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必须寻找土地制度政策改革的新思路,处理好土地利用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征地补偿差别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破解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突出问题的现实选择,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重大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在总结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新思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地参与PPP模式对于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破除城市二元结构、推进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制度创新、走可持续化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不到20%升至2013年的53.7%,城镇人口增长5亿多。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战略转型期。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提高城镇用地效率、完善城镇功能、推动城镇转型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城镇建设用地整治——城市土地整治,将成为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以及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但我国城市土地整治在理论研究、技术规范、组织运作及相关政策等方面与新要求相比明显滞后。有必要系统梳理城市土地整治的由来、发展、内涵及其模式,以期对城市土地整治向纵深推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