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以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静态指标区位熵为基础,加入产业集聚指数这一动态指标来衡量林业产业聚集的发展态势,构建林业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模型,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林业产业发展态势划分成四种类型:强化态势、形成态势、退化态势与劣势发展。整体上看,长江经济带林业产业集聚表现为强化态势和退化态势的省市较多。表现为强化态势的地区为安徽、江西、湖南、贵州;表现为形成态势的地区为上海与江苏;表现为退化态势的地区为浙江、四川、云南;林业产业集聚劣势发展的地区为湖北与重庆。结合各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特点分析态势形成原因,政府政策的支持、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发展战略的优化、龙头产业的带动是林业产业聚集表现为强化态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林业产业以强化态势集聚,根据各省市林业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的特点提出了因地制宜采用林业产业发展政策,拓展产业发展形态、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的研究,论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产生的显著的集聚效应,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方法]文章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度的测度,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兰白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兰白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熵值从2006年起,出现大幅度上升且逐年递增,在2009年超过了2,说明兰白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竞争力较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并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兰白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自2006年开始形成,总体效应趋势稳中有升,但兰白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集群成长阶段,产业集群的各单项效应还未充分显现。[结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理论运用于兰白实验区发展政策的制定,结合"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合理布局兰白实验区的产业,优化配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各种资源;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兰白实验区各个维度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为培育和发展兰白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兰白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创新只是区域创新地理边界的缩小,忽略了城市的空间特性——城市的关联和互动作用,这一缺陷随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而凸显。以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收敛性和溢出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均质性突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条件收敛却不强收敛,收敛速度为7.274%;同时,城市创新还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信息化、工业化水平对本城市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水平的贡献率最大。但除了工业化水平之外,其他3个影响因素空间锁定效应极强,对其他城市并不存在空间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是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举措,安徽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省份必须充分利用支持机遇,以期更好的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文章立足于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不足,重点探究安徽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系的对策,力争促进安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制造业的聚集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文章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直辖市)的10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IPAT框架下构建了分析制造业集聚对生态环境动态影响的回归模型,并借助SYS-GMM方法对2003-2014年间制造业集聚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对生态环境存在长期动态影响,并且正由负向影响向正向影响过渡,表现出生态化、绿色发展趋向。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应当从提高居民素质、提升环保技术水平以及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几个方面努力,打造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产业2000—2019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产学研合作网络形态呈现从"少节点零星"到"多节点零散子网络"再到"多节点复杂子网络"的演化过程;网络密度下降,平均路径长度阶段性增加,聚集系数先降后升,网络逐渐形成分散的局部集聚;度数中心势和中间中心势维持较低水平,少数核心主体具有明显的资源和控制优势;合作网络逐渐呈现以高校为主导、异质性主体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根据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规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驱动转换的重要战略措施与有效尝试,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是具体的实践,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点。研究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环境效应,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缓解了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中游经济发展地区的产业承接增加了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上游经济发展区域由于承接经济转移的能力有限,产业落地项目相对较少,虽然产业承接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议加强区域协作,加快产业技术合作,建立环保奖惩机制,通过规划统一、技术共享、制度共建,解决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3~2007年度的数据,分析了广西林业第一、二、三产业动态的E(G)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竞争力水平。研究表明,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集聚指数分别为-0.0607、0.0338和0.0896,对应为无集聚、中度集聚和高度集聚,同年其产业竞争力水平升至全国第4名。综合评价了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运用弹性模型论证了产业集聚与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关系程度,探讨了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集聚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园区集聚效应进行评价,找出制约园区集聚效应发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以北京市8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从要素集聚、产业链集聚、功能集聚以及带动集聚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产业园集聚效应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产业园集聚效应的障碍因素。结果 (1)从产业园集聚效应来看,各园区要素集聚方面发展相对协调、产业链集聚上存在差距、功能集聚差距较大、带动效果上呈现两极分化。(2)对集聚效应产生最显著的制约因素是产业链集聚效应,其次为功能集聚和带动集聚,要素集聚对其发展的障碍程度不高。(3)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较低对产业园产业链集聚效应的影响最大,产业园总产值不高以及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不足对产业园功能集聚效应影响较大,园区内合作社数量不足影响产业园带动集聚效应的发挥。结论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集聚发展体系以及以绿色发展、科技应用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强园区多功能建设,提升产业园本土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产业园发挥集聚效应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并分析区域差异,利用灰色关联度进一步分析两者关联性。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下游大于中游大于上游;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结构子系统对水资源环境系统影响最大,水资源环境抗逆指数子系统对经济发展系统关联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主要产业集聚区企业外迁现象出发,力图从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微观角度,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对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进行相应的改造,研究集群状态下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阐明区域产业转移这一宏观问题的微观基础,并利用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得出区位优势、企业规模、边际成本对企业产业转移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产业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采用2006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数据,选取能反映高新区产业竞争力的12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通过时比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出我国31个省的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新疆名列第30位,产业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其他省区.因此,必须增加R&D经费投入;重视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提高新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市场向导型的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章在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共同富裕,该结论在考虑稳健性和内生性后依然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创业活跃度提升共同富裕水平;(3)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影响受到创业活跃度的调节;(4)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均能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其中,数字化程度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最明显;(5)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更为显著。综上,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鼓励大众创业,完善创业活动所需的营商环境,发挥创业活跃度的积极作用;制定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策略,因地施策,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6.
对金融集聚效应的专门研究是一个新的话题,当前金融业空间集聚的趋势日益凸显,并通过集聚效应促进金融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为此,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集聚相关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这使得有必要对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集聚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集聚式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文章运用产业集聚的区位商指数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对我国蚕桑产业在省域层面的集聚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蚕桑产业存在产业集聚,且经过20年的发展,集聚区域数量不断增多,产业集聚强度不断增强;同时产业集聚中心区已经随着蚕桑产业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基于上述结论对我国蚕桑产业集聚现状提出因地制宜、加快西部茧丝绸工业的配套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利用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农产品加工业的12个产业的地理集聚度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扩展的C-D函数,重点分析地理集聚对农产品加工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2002—2008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平均地理集聚度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产业集聚度变化存在差异;产业地理集聚度大小与变化及其对产业成长的影响显著且不同行业存在明显的差异;产业集聚对产业成长的贡献虽弱于资本而强于劳动;产业地理集聚、资本、劳动其对产业成长贡献差异及行业差异可以为政府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成长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产业梯度转移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适度干预与调节.政府在引导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是市场无法取代的,要有效发挥政府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转出地政府与转入地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转移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路径,而长江经济带为国家开放开发战略新区域,研究其劳动力转移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对资源优化配置和林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对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就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性和全域范围影响机制进行计量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从2007年的0.982上升至2019年的1.046,研究区间内指数波动较大,且伴随时间变迁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2)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在2014-2015年期间达到顶峰18.46,后期整体放缓,加速度呈现周期性波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具潜力;(3)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表现为显著正效应,系数为0.4086,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抑制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表现为显著负效应,系数为-0.0351,中部地区影响并不明显;(4)从全域范围看,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现为显著正效应,系数为0.0469,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机械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认为:(1)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但需注意劳动力转移时空规律特性,发挥好劳动力转移配置效应;(2)劳动力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3)发挥区域禀赋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长江经济带林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