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所谓“儒家”与“法家”,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儒法学派,并不适用于汉代以后。因为汉代虽说是儒家一统天下,但此时的“儒家”已是儒法合流之物。因此,先秦儒家并不赞许的一些经济思想原则,汉代之后却逐渐成为儒家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农本商末”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儒法两家的经济思想基本上是对立的。但后来的王朝统治者总是将二者加以取舍然后融合为一,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比较研究这两种经济思想,不但可以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思想内涵,甚至对认识近现代中国的某些经济文化现象也是颇具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三个方面对…  相似文献   

2.
<正> 在中国文化每一次的发展和突破中,都可找到先秦文化的作用,"无为" 是先秦道家重要人物老子所提。老子崇尚"无为而无不为"与"道法自然",就是要在"无为"的状态之下,达到"无不为"的效果,"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而道家思想的出现则早于儒家,讲究的是超然物外,即超脱、艺术。  相似文献   

3.
罗仁之 《河南经济》2003,(11):95-95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儒家与法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儒家所倡导的是“性善”论,而法家所倡导的则是“性恶”论。这两种对人的本质特征截然相反的假设,在管理实践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思路。探讨其中的差别,对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企业管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分析了代表西汉时期"儒家"与"法家"经济思想的司马迁与桑弘羊的论著,结合西汉的经济史,通过论证认为,西汉时期,"儒家"的经济思想与"法家"的经济思想表现出两者内在的统一性与外在的对立性。统一性表现在,两家的经济思想都服务于统治阶级暴力集团的最大利益;对立性则表现为,儒家思想更多代表了民众阶级的利益,而法家思想则更多代表了官僚阶级的利益。本文进一步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里,一切经济思想,包括儒家与法家,只有符合统治阶级暴力集团的利益,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訾其伦 《黑河学刊》2011,(2):25-26,28
尹文子把名不符实的谬误归纳为"悦名而失实"、"违名而得实"、得名而失实、同名而异实等。这一思想与先秦时期一些诸子关于"名"之谬误思想有相同之处。尹文主张礼刑并用、儒法兼治,其思想对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尹文研究名之谬误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秩序服务。  相似文献   

6.
金明子 《魅力中国》2011,(18):94-95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高潮,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所在,其中义和利及其关系一直是古代思想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比较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几家的义利观,以期得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法家自定义为坚持民族文明复兴的立场,立足发掘中国先秦法家体系的文明价值,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当代学派.新法家思想对我们今天选择走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群星荟萃,照耀千秋,为中国社会、文化巍巍千年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尤其是儒法两家,在客观上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准备了思想基础与制度设计,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绵延千年,至今封建皇权思想依旧残留.儒家在主观上并无君主专制之设想,但其思想的实行在客观上却造成了君权至上,西汉以降,儒生入主中枢,儒生逐渐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配合皇权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与对社会其他阶层的打压排斥;法家集大成于韩非子,其思想学说直接为构建封建皇权而服务,成为中国帝王之法.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及其相关人物进行了记载和述评, 《孔子世家》用整整一卷篇幅来记述孔子的事迹,对于子贡、子路不惜笔墨,对颜渊、曾参却惜墨如金.对孟子、荀子着墨不多,对阴阳、道德两家的记载强于孟子、荀子.对于道家、法家记述尊崇老子、韩非,对于墨家记述正是寥寥数语,没有评价.司马迁对于儒、墨、道、法四家的态度如此不同,是因为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社会思潮关系密切,与作者个人经历和思想构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汉初黄老思想及其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老思想是汉初统治者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立的统治思想,是其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封建法制指导思想在由法向儒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思想。它既继承了先秦黄老学派的“无为”主张,更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刑关系观,从而奠定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杨威  赵晓明 《中国经贸》2009,(20):256-256
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我们要吸收儒家和法家治国主张中的精华,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采用德法兼治的社会控制模式,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吕》的德治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在综合吸收儒、道、墨、法思想的基础上,《吕》对先秦的德治主张进行了批判的吸收与积极的继承,成为上承先秦诸子、下启秦汉思潮的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吕》的德治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在综合吸收儒、道、墨、法思想的基础上,《吕》对先秦的德治主张进行了批判的吸收与积极的继承,成为上承先秦诸子、下启秦汉思潮的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是汉初杂家的代表作,它适应自秦以来国家实现大统一的需要,依据自己的哲学道事观以及相应的历史观,对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儒法三家的思想学说进行批判性的综合,全书有一贯的思想视野、统一的思想立场和严密的哲学逻辑体系,其思想体系的广泛性、所关注内容的具体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远远高于以往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邓晶津 《魅力中国》2010,(32):323-324
先秦法家思想并不完全属于现代意义上所讲的“法学”,而主要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想要探讨法家法治主义法理学,实际上是要对法家思想进行整理、取舍,找到能够反映出法家对有关法的基础理论的论说史料并对其进行体系化处理之后,才能建构起来。本文将试图通过一条本体论、价值论、运行论、人性论这样一条主线,寻找法家思想中的法理素材,从阐释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阐释,以便总结出法家的“法治主义”法理学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16.
新法家自定义为坚持民族文明复兴的立场,立足发掘中国先秦法家体系的文明价值,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当代学派。新法家思想对我们今天选择走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是儒道并举,这两家以其进退之精神互相对立、衬托,共同支撑华夏五千年之灿烂文化。文章在吸收学术界成果的基础上,从先秦儒家、道家不同的人生态度出发,论证了无论是积极进取的儒家还是无为不争的道家都含有本质上一致的人文精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贾璐  李楠 《魅力中国》2010,(16):74-75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探讨人性论的有很多,他们自觉地把人性和教育联系起来,人性论是他们教育理论的基础。本.文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出发,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中师生关系及其地位几个方面阐述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9.
道家之道和儒家之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都产生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儒家的鼻祖孔子曾拜老子为师,对老子非常崇敬,其哲学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包容,互相补充,各有侧重.老子"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对孔子的"仁"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故此道和儒的关系应是文化传承关系.儒、佛也讲道,各讲其道,常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从而把道、儒、佛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步入了歧途.实质上三家之道、仁、缘有共性,都基于天人和谐,只是诠释的形式、方法、侧重点不同而已.本文从现代科技的理性角度对"道"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刘志筠 《魅力中国》2010,(26):297-297,300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重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天下言性”的学术景观,孟子说“天下之言性也。”[1]人性问题的探讨在中国先秦儒家那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始终是先秦诸子们关注的核心,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人性之辨的缘起为对象,旨在探讨先秦时期为何天下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