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汽车企业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从1970年算起,也有将近40年的时间了,而舆论的争论焦点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比如“市场换技术”失败论,外资对中国汽车企业在所谓的核心技术上设置壁垒,或者说中国汽车企业在发动机技术上,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巨头。  相似文献   

2.
国际上对中国的四次争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2年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已经直接影响了西方大国对华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外资潮,会激发本土企业家精神,还是压抑本土企业家精神?“你感觉会不会出现外资左右某个行业的情况?该怎么看待这样的局面?”2006年底,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一脸严肃地问我。我知道这是最近深深困扰着她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深深困扰着梁稳根、南存辉及一大批企业家的问题。去年一年,从年头凯雷-徐工案到年底的施耐德-德力西案,经济界学术界一直在争论外资并购对中国企业、中国经济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对企业而言,问题更单纯但更艰难:要不要和主动上门条件诱人的外资合作?你不干他找你的国内同行合作怎么办?这是后WTO时期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诱惑与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一度沸沸扬扬的凯雷收购徐工案,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外资并购案例而已。但时至现在,凯雷徐工案例早已超越个案的意义,而成为一个标志、一个转折。并购,特别是外资并购的报道充斥了2006年财经媒体大量重要版面之时,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并非出于某种时髦的理由,而是其背后严肃的经济话题。当早些年引入外资的理由和需求已经渐渐淡化的时候,人们猛然惊醒:中国的外资引进的是不是太多了?如今的中国经济还需不需要外资?而当一个产业集中度达到20%的话,整个行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会不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隐患?该如何抵制这些外资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2004年是中国猴年 。伴随着猴年的到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跨入了第二十五个年头。去年中国虽然遭受了“非典”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但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曾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关于“过热”与否的观点对于去年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但对今年来说却不可忽视。因为:各种经济政策及其变数要显现其作用,都有一个滞后期,今年这些变数将会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来,同时对全年经济走势将会产生实际影响,各界专家已经就此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在当今中国,三驾马车却未能并驾齐驱:“投资”一马当先,“出口”如野马奔腾,而“消费”却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国内普遍出现的低消费和高储蓄现象已经趋于“两极化”,过度依赖外资和外贸使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中国经济面临着不可持续的不平衡增长。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来看,扩大内需、优化投资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是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也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2005年12月,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中国财政在今后5年将支持促进…  相似文献   

7.
晓好 《企业文化》2005,(8):20-21
近年来,以中石油、中信、海尔、TCL、联想、中远等为代表的不同性质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种现象。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着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特殊情况,有的还出现了亏损,现在国内很多人士都开始探讨跨国经营的模式和管理经验,不同的企业也对跨国经营和跨国并购有一些争论。其实,争论也好,同意、反对也罢,讨论和争论的结果都将推动中国企业继续走出去并向健康方向发展。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这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凌平 《经营者》2005,(8):6-6
<正>“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是对中国制造这一“汗水工业”最为形象的描述。“中国制造”与“外资创造”的现象,已经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战略,但“中国创造”还需要“技术+创意”的两条腿走路战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贪污腐败、化公为私、制售假劣等不良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引发了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私欲膨胀问题的争论。这其中有人把私欲膨胀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弊病,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已经出现过的“市场病”,是市场经济本身难以克服的。但笔者认为,私欲膨胀乃为一些人凭借思想上“自由创造”观念所实施的为所欲为的扩张行为,而非市场经济惹的祸。  相似文献   

10.
可以想见,在现今的中国经济局面和世界经济大环境下,靠政府的基建投资来继续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难以持续且十分危险的。而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外资投资反应和现今的实际状况来看并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从2012年1月到12月,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000多家,同比下降10%左右;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7%,外资投资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说明了什么?与很多人看法不同,笔者并不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  相似文献   

11.
经济民族主义理性?还是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直气壮的经济民族主义 近年以来,外资在中国大举并购,引起广泛关注,有官员在“两会”期间提出“必须坚决制止任何试图垄断中国市场的恶意并购”后,争论更趋白热化,并受到政府高层关注。六月底,国务院六部委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型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需征得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这显示相关的政策争论已对政策制定产生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2.
转眼中国入世已经半年多了。中国已经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大门。当WTO经济给中国市场带来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中国的市场也便有了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于是,“与狼共舞”者有之——以自己的实力和外资企业较量“狼狈为好”者有之——以自己的特长与外资合作,以求得企业片刻安宁;主动做“羊”者有之——举手投  相似文献   

13.
9月8日,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将正式实施。根据该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这不免让我们将其同近期传播得沸沸扬扬的徐工并购案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引来了西方舆论对于中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指责,而国内有关“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自由化”的争论也一直没有休止。“新法规并不是限制外资并购,而是要给外资提供一个更规范的并…  相似文献   

14.
房毅 《中国企业家》1999,(11):50-52
不管人们各自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引起争论,事实已经很明显地摆在那儿:在“开放”的问题上,对内的步伐显然赶不上对外。尤其是不久前出台的一个引资方案.不仅恢复了前两年原本已打算收回的对外资的某些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前所未有地几乎放开了所有的经济领域,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资的进一步开放,对“外国金融机构可申请在中国任何地方设立金融机构”这样的表述许多人都感到“惊讶”——我们对外开放的勇气和魄力看来确已今非昔比。毫无疑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正确选择。但正像有人所说,“我们既然正确地选择了对外开放,则对内的加速市场化就是不可或缺的配套部署”。然而现实却是.我们对自己土生土长的民间经济的确缺乏像对“老外”一样的“全方位开放”的勇气和力度。比如,虽然我们已表示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任何地方申请设立金融机构,但同时却坚持不许国内民间资本涉足金融领域;外资企业进口用于技术改造的自用设备可以免税,国内企业却享受不到同样待遇。可是,有一点毕竟很耐人寻味:我们在某些领域不能对民间资本开放好像是因为那是“非国有资本”,然而,所谓的“外资”又是什么呢?此番对外开放的领域,多是过去所谓的“敏感领域”,即非竞争性的、由国家垄断的,而这些领域还同时具有资本金庞大、要求管理水平高的特点。由此,也有人提出,即便这些领域对国内资本开放,目前的民营企业家里有谁能做,有谁有这样的资金实力,有能和国外机构相比的管理水平?就上述问题,记者最近采访了以下几位在国内理论界和实业界均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不妨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15.
MBO面面观     
本刊特别策划关注经济热点世界万物,相生相克;事物永在运动,唯有变化无穷。二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坚定奉行着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中国企业也一直沿着“两权分离”的既定道路奋力前行。然而,凡事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对立面的方向转化。当两权出现过度分离时,产权规则自然要求对其进行校正;当我国一些后发企业因股权分散而影响决策时,MBO即管理层收购也便应运而生。新事物总是有利也有弊,人们也会因自身出发点和视角的不同,而对MBO这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究竟如何趋其“利”而避其“害”?其实全看人们怎样对其合理运用,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感兴趣的读者,也许能从下面这篇文章中得到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仲臣 《企业经济》1993,(4):24-28
<正> 中国经济已经驶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是令人欣喜的、应该肯定的。然而,高速增长的势头还能持续多久?当前的运行状况是否“过热”,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需要“升温”还是“降温”,这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纷纷涌入中国,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外资并购国企渐成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热点.短短几年,外资并购就象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缓解了国企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了国企的改革和创新,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外商利用中国的法律“真空”,规避法律,大肆并购国企,造成了行业垄断、国有资产流失等不良后果.因此,如何解决外资并购国企出现的法律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  相似文献   

18.
外资并购国企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纷纷涌入中国,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外资并购国企渐成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热点。短短几年,外资并购就象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缓解了国企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了国企的改革和创新,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外商利用中国的法律“真空”,规避法律,大肆并购国企,造成了行业垄断、国有资产流失等不良后果。因此,如何解决外资并购国企出现的法律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张林明 《经营者》2005,(6):54-57
当中国成衣制造史上第一台价值42万元的缝纫机出现在虎都的生产车间时,中国成衣的数码化生产时代也已经来临了。这一台比奥迪还贵的缝纫机的现身,彻底政变了人们对中国服装行业的传统看法,这说明中国服装企业早已打破了“贴牌加工”的时代,中国的民族服装企业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20.
一、投资的机遇与投资环境 前段时间,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趋向低迷,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进入中国的外资已经有明显增长。“9.11”美国遭袭,一度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被国际资本看好的中国,这种“看好度”自然也会大提升。我国刚刚加入WTO,游戏规则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又适时制定了新的外资政策,允许跨国公司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除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须由中方控股外,其它产业都可以允许外商持股超过49%。中国还将允许外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2001年8月,国家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