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旭明  成瑾 《云南金融》2012,(2Z):56-57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阶层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单位,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金融消费已经从以前单纯的存款、取款、贷款、结算、办理保险业务等简单服务,扩展到现在的理财产品、各种保险产品、基金投资、股票投资、银行卡等等,越  相似文献   

2.
张亚杰 《云南金融》2012,(6X):122-123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领域,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由于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金融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金融安全,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3.
张亚杰 《时代金融》2012,(18):122-123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领域,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由于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金融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金融安全,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的一种类型,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在我国,虽然金融消费者的概念逐渐被广泛使用,但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各金融领域的部门法均未提及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现阶段,我国是将其作为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领域购买相关商品、接受相关服务的自然人、法人的统称。金融消费者,实际上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5.
谢欣 《银行家》2011,(9):118-120
90年代以来,金融业发展迅速,业务领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金融消费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不断向支付、理财、融资、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侵害问题日益突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暴露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监管缺陷,引起全球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有效保护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对于完善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保护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内在关联,而金融领域的消费者保护随即成为国际社会金融立法及政策的热点。本文拟借鉴次贷危机以来英国、美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方面的改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价值认识不足,逻辑体系欠缺。立法文件对金融消费者概念存在局限,未明确法律地位、定义,保护条款概括抽象,规范位阶较低。金融消费者保护专门立法推进缓慢,多依赖金融监管规定。各级法院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价值认识程度参差不齐,有待从个案认可向普遍承认转变。我国应当吸收域外经验教训,从消费者、公平正义、行业经营、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五个层面系统认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价值内涵,具体来说就是:提振金融消费信心的基本前提,实现金融公平正义的必要方式,保障金融业稳健经营的关键因素,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发挥金融助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金融风险的种类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复杂,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巨大,正确认识面临的金融风险,是确保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金融消费趋向多元,金融消费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由于个人、银行、不法分子等因素影响,导致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问题频频发生。本文就建立金融用户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引导银行业加强自律,优化信息保护管理流程,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金融服务的不断拓展和金融理财产品的日益丰富,金融活动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金融服务与消费者的关系日益紧密。金融消费的形式已从单一的银行存款向支付、理财、融资和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接近1.4万款,但商业银行的理财服务质量提高却远跟不上发行规模的急剧膨  相似文献   

11.
个人信用信息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晓峰 《金融纵横》2010,(10):60-64
近年来,随着身份盗用、不良信用记录错误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个人信用信息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个人信用信息领域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总结欧美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在个人信用信息领域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调查概述(一)调查背景金融知识普及是我国各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工作。每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及各大金融机构都会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金融普及工作,一方面通过宣传,使得居民了解最新的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向广大金融消费者进行金融普法教育,起到防止金融诈骗,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作用。在吉林省长春市,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定期开展的"金融知识进社区"、"反假货币展"、"征信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El益受到关注。文章从我国银行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社会现象出发,全面梳理了我国银行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分析了其在立法理念、法律层次、权益内容、保护机构、救济手段等方面的法律缺陷,提出了加强金融消费者和银行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明确银行卡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健全消费者维权途径等相关立法建议,以期对建立健全银行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冯博  孙洁 《海南金融》2013,(1):65-66,85
近年来,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被侵害的事件层出不穷,不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学者专家都越来越关注金融隐私权的保护问题。金融隐私权是隐私权在金融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加强金融隐私权的保护是规范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法律改革的主要方面。我国应充分借鉴英美国家在保护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方面的先进立法经验,从明确金融隐私权的概念、完善金融隐私权立法、构建金融隐私权司法救济机制等方面实现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15.
发展普惠金融,让各社会成员或组织具有公平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条件,不仅需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还需要普遍提高服务对象的金融素质.加强国民金融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是提高国民的金融服务接受和利用能力,降低金融排斥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条件.我国应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大力推进国民金融教育.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正步入金融商品和服务大发展的时期,金融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由于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等问题,金融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突出。本文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其主要权益,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及缺失原因,提出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金融消费者"概念进行理论反思,指出"金融消费者"概念本质上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消费者保护理论存在一些弊端。文章提出:应基于一元化的消费者视角,按照"消费者金融权益保护"这一路径,构建我国金融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科技+消费金融"的产物,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提高金融交易便捷度、降低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改善金融消费者体验大有裨益.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应用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出台,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在拉动社会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系统梳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视角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并从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进行金融消费者分层、引导金融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和负债理念、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宣传工作、打破"信息孤岛"、以"沙盒"监管测试技术适用性和安全性、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经营活动的监测等方面提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江鸿 《海南金融》2011,(12):55-58
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既有消费者金融保护制度的不足,加深了各界对金融领域的公平、安全和效率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彰显出保护消费者对金融安全的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下,《2010年消费者金融保护法》应运而出,由此形成了美国保护消费者金融立法与监管权力配置的新格局.该法规定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权力包括一般权力、特定权力和执行权,主要变...  相似文献   

20.
康定选 《金融纵横》2002,(10):16-18
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由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日益现代化,信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的信用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当前困扰我国金融健康运行的关健制约因素是信贷领域的信用危机,直接体现在借款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造成了银行不良资产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