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永东  杨瑞杰 《金融研究》2018,460(10):189-206
股价下行作为资本市场的普遍现象,在极端情况下会对投资者财富和公司声誉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受到学界、业界和监管层的高度关注。本文选取2007-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票为样本,研究了不同信息对股价下行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过度自信和损失厌恶两种不同的投资者行为是否会影响信息与股价下行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有形信息显著降低了股价下行风险,而无形信息对股价下行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2)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水平越高,有形信息与股价下行风险的负向关系越弱;(3)投资者的损失厌恶程度越高,有形信息与股价下行风险的负向关系越强。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思路,也为监管层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宫汝凯 《金融研究》2021,492(6):152-169
信息传导的非同步和投资者情绪变化是股票市场的两个典型特征,前者会引发投资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后者主要体现为投资者过度自信,两者共同作用影响股票价格变动。本文将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过度自信情绪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建立两阶段动态序贯定价理论模型研究现实市场上信息传导过程中股价变动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面临新信息的进入,投资者对股票收益预期的调整与均衡价格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2)面临有利消息时,过度自信投资者比例越大,股票的均衡价格越高,投资收益将越低;面临不利消息时则相反;(3)随着过度自信投资者比例以及过度自信程度升高,市场风险溢价将下降;(4)投资者群体在信息传导过程中出现分化,对股价变动形成异质信念,未获取信息和获取信息但未出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认为股价被高估,获取信息且出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认为价格被低估,促使更多的交易,引发市场成交量和股价变动;(5)过度自信投资者比例与过度自信程度提高均会对市场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市场深度具有负向效应。最后,基于理论结果对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等典型的市场波动性特征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吴慧慧 《投资研究》2022,(4):91-112
基于异质解读和过度自信,建立投资者情绪分歧资产定价模型,探究投资者情绪分歧变动对公共信息市场反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投资者正确认知公共信息情形下,交易量降低,信息质量越高,公共信息市场反应越强烈;(2)异质解读情形下,异质解读不影响股价,但对交易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3)异质解读和过度自信情形下,异质解读(过度自信)减弱(增加)公共信息对股价的冲击,且异质解读和过度自信均正向影响交易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沪深300指数的隔夜跳空观察信息冲击与市场反应,研究发现短期而言市场对积极消息反应不足,而对消极消息反应过度。同时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程度受到信息冲击强弱程度的影响。隔夜跳空的方向与幅度能够预测短期市场走势和市场活跃性。最后利用隔夜跳空作为信号设计了简单的股指期货日内交易策略,获得了良好的绩效表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中国股市中上市公司交易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分别对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正反交易行为与信息不对称和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过度自信是导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虽然会降低投资者对于股票的需求,但是个人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更依赖历史收益率来做判断.所以信息不对称是个人投资者进行正反馈交易的重要原因,不过信息不对称却会抑制机构投资者的正反馈交易倾向。  相似文献   

6.
徐浩峰  侯宇 《金融研究》2012,(3):180-190,192,191
股市的风险往往归因于散户的交易,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为提高市场效率的不可挑战的信条。透过微结构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散户交易存在过度自信特征,可能过度高估私有信息精确度,导致错误定价信息。分离了过度自信的因素后,本文发现信息透明度为散户交易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发现,相对于散户而言,信息透明度对机构投资者交易的影响较低,说明了信息透明度对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阳 《金融与市场》2006,(11):32-35
有效市场假说不能很好地解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现象,原因在于“信息无成本获得”基本假设过强。如果放松这一假设,理性的知情机构投资者为获得合法“私有信息”需要付出固定成本,为了弥补该成本,必须通过“本量利分析”制定“保本点”持仓量,并用策略性交易来掩饰真实意图。因此股票价格对于私有信息的反应肯定是“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而股票价格对于公开信息的反应,则要取决于理性的知情机构投资者理性的持仓量是否达到“保本点”。  相似文献   

8.
庞建勇  王凯 《时代金融》2009,(1X):22-23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结合数据案例对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倾向,并因"归因偏差"、"事后诸葛亮"、"性别差异"、"高换手率"等特征的不同而对投资者过度自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两种金融市场异象,通过调查问卷法考察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受到决策偏好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并比较了国外经典文献在此领域的研究结果。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的投资者群体中,投资者受到确定效应和反射效应的影响,在偏好心理方面与经典结论表现一致,但是,在认知偏差方面,研究的群体表现出与经典结论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行为,短期内投资者呈现过度反应的趋势,而不是对利好信息反应不足,同时在过度自信、自我归因偏差方面特征不明显。这些分析揭示了我国投资者表现出与西方投资者不一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机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过度自信作为一种认知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将投资收益归因于自身出众的投资能力与信息优势,从而在接下来的投资活动中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外化的集中体现便是过度交易行为。根据过度自信投资者理论模型,结合我国股市投资者的特征,文章尝试提出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引起过度交易的两个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引起的过度交易行为;随着股市不断发展,投资者过度自信引起过度交易的程度将有所降低;同时相比熊市而言,在牛市的情况之下投资者过度自信引起过度交易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1.
信息深切地影响股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心理与行为,而投资者心理与行为的差异,体现在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化;由于预期信息、非预期信息与隐含信息的影响,使股票市场呈现效率性反应、延迟反应或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12.
李俊青  李响  梁琪 《金融研究》2020,478(4):147-165
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家庭对金融市场的有限参与是制约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未能参与金融市场。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了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影响差异。基于2015年CGSS数据集的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拥有金融市场私人信息或者能够充分获取公开信息都会显著提升其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家庭获取公开信息的渠道越广泛,经由各种渠道获取的公开信息越多,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就越高。总体而言,充分获取公开信息比拥有私人信息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更大,这是源于个体对两种信息质量预期的不同。公开信息具有比私人信息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更强的可验证性,这提升了家庭对公开信息质量的预期,为其提供了参与金融市场的更大激励。对中国而言,改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率以及政策承诺的可信性有助于提升家庭对公开信息质量的预期,从而鼓励家庭参与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3.
从行为财务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产生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分析了投资者过度自信与市场环境的关系,给出了对过度自信投资者的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行为财务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产生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分析了投资者过度自信与市场环境的关系,给出了对过度自信投资者的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金融学中,经常会出现很多行为金融模型,而过度自信的行为就是金融模型中的重要金融问题。过度自信行为主要针对的群体有企业的投资者、企业的管理者等,不同的人群有其不同的过度自信行为的表现形式。本文对金融学模型中,人们的过度自信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日清 《投资研究》2011,(12):25-37
本文首先基于我国A股市场机构股票持有数据,构建了不同的投资组合来区分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然后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与SUR估计,探讨了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否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结果表明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状态下都存在交易过多的过度自信认知偏差。并且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并无明显差异。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游家兴 《金融研究》2008,(4):161-173
本文以2000至200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中国股市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为研究切入点,考察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反应模式及其对股票收益的时间可预测性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机构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相对理性,而个体投资者更为强烈的反应过度将整个市场推向过度反应的非理性状态;在中长期内,个人投资者逐渐走向理性,而机构投资者由于对新信息存在一个反馈调整的渐近过程,在其主导下,市场整体表现出反应不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百度超额搜索量作为个人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的代理变量,发现在盈余公告附近,个人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明显增强。随着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增强,股票的交易量也随之增加。盈余公告前的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不影响同期股价对未预期盈余的反应,但是对盈余公告之后的盈余反应系数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为Holthausen和Verrecchia(1990)、Kim和Verrecchia(1997)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本文还发现盈余公告之后的信息需求使市场对盈余公告的立即反应更加充分;此外,业绩预告、新闻报道等影响着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刘杰  陈佳  刘力 《金融研究》2019,473(11):189-206
涨停的股票能否被交易公开信息披露取决于收益率排名中的随机因素,与股票的基本面特征无关。本文利用这一机制设计自然实验检验了投资者关注对股价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交易公开信息披露使股票受到投资者更多的关注,增加了小额资金的净流入,减少了大额资金的净流入和股价的短期收益率,抑制了股价短期波动率,同时降低了股价在长期发生反转的可能性。频繁登上交易公开信息的知名营业部买入的股票受到更多关注,相应的市场反应也更加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监管性信息披露引发的投资者关注通过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抑制了股价反转。  相似文献   

20.
企业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是投资者利用公开信息判断证券价值、做出理性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针对证券发行信息披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增强信息披露有效性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证券发行注册制要求发行人的信息披露应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为价值本位,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因自我保护能力不同而具有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对信息披露进行差异化安排是实现信息披露有效性的基本路径。差异化信息披露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公司所处行业和自身特征披露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个性化信息,二是根据投资者类型不同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信息披露有效性制度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其一,信息披露有效性应提升为证券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其二,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标准,鼓励发行人披露自身的个性化信息;其三,根据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的不同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