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  相似文献   

2.
正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19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共分8个部分33条,包括: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意见》确定,进一步解放思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成就举世瞩目。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布局、梯次展开,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2 01 6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即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成都市温江区围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城乡全面现代化"目标,以统筹推动"三个集中"、全面实施"六个一体化"为重点,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联动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6.
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历史根源,其特征就是通过价格"剪刀差"以及相应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剥夺农民,支持工业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工业、向城市倾斜;实施"城乡分离"、"二元结构"的户籍、就业和粮食及医疗养老保险等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难题,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任务。关注农业,支持农村,爱护农民,让农民工享有现代化劳动成果是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应该从国家制度层面上加强对农民的权利保护,加快建设农业农村法律体系,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农民基本公民权利要求我们法治先行。本文从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出发,从立法、执法、司法等不同角度出发给出了建设法治三农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务院进一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政策支持等提出明确指导性意见,其核心任务是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9.
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24日在北京闭幕。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了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就会议新精神、新要求采访了部分"三农"专家学者。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基础和重点与难点,"四化同步"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质量。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要求已发生了相应变化,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积累聚集,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更加凸显。只有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按照中央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思路和总体部署,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市场化方向,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创造新型农业业态,才能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基层党委信息工作应充分发挥好"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强化服务意识,自觉助推"三农"发展。一是积极服务农业增效。一方面,要敏锐地挖掘农业发展经验,探求其内在规律,为地区发展出谋划策。如,通过对本地农庄和周边县市的调研,我们综合撰写了《休闲农业发展态势向好》,从产业发展趋势、周边经验做法、我市当前情况、相关发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已进入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逐步接近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重要门槛。未来工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一、向更高收入水平迈进需避免工业增速和比重过快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高增长和其占GDP的高比重成为推动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通过区域经济顶层设计和资本"走出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大规模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带经济是核心工作,其中,沿线城镇文化庄园经济和庄园经济集聚带建设为重中之重。一、中国房地产向农业产业化发展2014年的楼市,使曾经供需两旺、价格持续上扬俨然成为历史。未来房地产行业面临"四大变局":80%以上的城市住房供应已经严重过剩;宽松货币政策时期居民恐慌性购房的街景将不复存在;2013年房地产资金增速26%,而在2014年前9个月的增速只有2.3%,部分资金正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宏伟蓝图,制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显得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特殊  相似文献   

16.
黄祥芳  陈建成  周伟 《城市问题》2015,(3):67-74,104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江西省2003-2012年11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四化"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了"四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四化"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缓慢上升,2012年大部分地区属于初级协调及以下水平;"四化"各子系统的低水平发展导致"四化"耦合协调水平偏低;11个地级市"四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差异,但其差异在逐年缩小;固定资产投入、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投入和教育水平对"四化"耦合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金融支持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玥  张秀芳 《活力》2004,(8):132-134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成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以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农资金为标志的"以工补农"政策已开始全面展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已把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作为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任志  安赵  静静 《企业活力》2014,(3):87-91
在分析皖北地区"四化"发展现状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皖北地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综合测度,并对皖北"四化"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皖北"四化"发展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原因,工业化不是信息化的原因;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原因,工业化不是农业现代化的原因;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不是对方的原因;工业化不是城镇化的原因但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四化"的协调度测度发现皖北地区"四化"发展一直处于失调状态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促进皖北"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面简称《意见》)以后,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成为了河南省的头等大事。一时间,河南上下无不为如何按照《意见》要求寻求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而献计献策。笔者以为,加快推进河南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