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急需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在现实中,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农民工群体有着制度性排斥,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十分有限。认为应通过健全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机制、建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机制、完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机制和创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等途径,为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推动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和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文化消费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消费水平,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农民工文化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相关数理分析。在结论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指出要解决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普遍偏低的问题,必须加强农民工自身的城市文化认同、提高其收入、减轻其劳动强度等。  相似文献   

3.
关于营造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对于城市交往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城市传统交往特征与当前交往特征的转变,并结合对城市交往空间使用现状的评价,以提高城市居民交往机会为目的,提出了营造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7,(29):220-223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需要人文意识。结合对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分析,提出基于人文意识理念的公共空间建设和设计可以着重从4方面展开:(1)以公众需求分析为前提建设调整城市公共空间;(2)加强公共空间的合理功能区划,建立引导性标志系统,体现人文关怀;(3)关注环境人性设计及设施使用的方便程度和舒适程度,引导健康、活力的城市生活;(4)注重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内涵品质,构建城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及其城市融入状况测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1980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从农民工分层分化即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差异,以及异质性要素对城市融入程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差异和分化导致了其在城市融入程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务工目的、交际网络、流动模式、职业、收入水平等异质性要素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具有影响;务工年限及其差异对其城市融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建议农民工城市融入政策措施的制订应该考虑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城市公共空间积极社会意义的发挥实际就是公共空间公共性表达的过程.然而在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受到总量和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发展思路异化、公共功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阻碍,致使体现公共性的空间作用机制无法有效地发挥,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缺失.因此有必要从树立正确的空间发展理念、促进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构建有效的作用机制、扩大公众的公共交往活动、推进科学的规划建设等方面系统地重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完善的公共空间功能推动整个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6,(9):201-203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是否有活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但现在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和街道活力正逐渐丧失。因此,重提街道应是交往的场所而不只是交通渠道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沈阳中街为例,通过调研,分析现状存在问题,对人性化商业街区重要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期待塑造更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哥本哈根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50年的城市建设中,哥本哈根的城市公共空间不断增加。通过倡导自由与平等、休闲与愉悦、交往与体验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理念,哥本哈根使城市建设重新回归到了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上来。本文对哥本哈根新城市空间建设进行了介绍,认为哥本哈根通过交流空间、新型运动空间的营造以及空间服务设施的设立,为城市的公共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存在明显的空间联系和城乡差异。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城乡差异。研究发现,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水平以及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人均受教育水平和老年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城市居民则为抑制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对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方向相反;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仅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高房价、户籍限制、就业空间有限、农民工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投入不足等诸多现实困境。对此,应通过以下措施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构建覆盖农民工群体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革创新公共服务制度,剥离公共服务的户籍绑定属性;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调整城市产业规划和布局,提升中小城市的就业容量;构建由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理解,运用观察法、 访谈法、 文献研究法,分析了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衰败、 村落的情感基础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发了关于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传承与建设的思考,探讨更具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公共交往空间,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如何超越土地增长的模式?以伦敦为例,论文给出了一种可能性:基于时空的事件经营模式,即利用现有的各种城市公共空间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邻里交往与城市精神的塑造.指出中国的城市建设不能仅仅忙于物质空间的现代化生产,而忽略城市精神的塑造;需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现有的都市空间,使其发挥更好的文化磁性、共享...  相似文献   

13.
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并非影响我国城市居住交往衰落的决定因素.对影响我国城市住区邻里交往的社会、历史根源剖析、比较后发现,"人际互动契机的减少"是影响住区邻里交往衰落的共性、根本因素,增进邻里交往的关键在于互动契机之营造.据此结论,对我国增进城市住区邻里交往的传统建筑理论加以校验,以期从另一个角度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略有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从智慧城市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出发,梳理出智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提炼出城市空间的智慧发展理念。以苏州平江路悬桥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该区域公共空间活力丧失、文化衰败的现象,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精神愉悦、文化传播、时空可达性为导向,通过植入一定数量的"微中心"——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及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的运用等城市有机更新策略,在传承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激活老城区的空间活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区,进行街区公共空间的智慧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导刊》2006,(24):69-69
苍白面孔的城市 "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整体形象中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艺术的、科学的、人文的。公共空间没有创意的城市是文化苍白的城市。"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龙吟指出,公共空间的创意也是政府永远的责任。公共空间需要怎样的文化创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山西省朔州市市长助理周榕说,长期以来,中国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一直被两种叙事俗套所困扰,一是主题的宏大叙事,二是形式的普遍叙事,这两大叙事俗套导致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公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特征复杂、形式多样,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结合ArcGIS、SPSS以及EXCEL软件的综合分析,从空间迁移经历和未来迁移意愿两方面分析在京新生代农民工务工过程的空间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京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城市有逐渐向大中城市集聚的空间变化趋势,不同空间迁移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性别、年龄、籍贯、打工城市数量几方面的构成差异性显著,在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方面则无显著性差异;在京新生代农民工未来迁移意愿的特征显著,近期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空间特征,远期迁移意愿则偏向留京工作和回乡创业;同时,不同空间迁移经历类型对远期迁移意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最常开展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的交流也多集中于此。合理的公共空间设计促进居民进行交往、活动,改善邻里关系。本文以研究组成居住小区公共交往空间的要素为基础,并通过对月牙塘小区的实证研究,把交往行为和居民行为特征作为评判公共空间规划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对其从空间组织、行为类型以及行为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以期为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所谓公共空间是相对于私人空间而存在的,空间的公共性和私人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私人空间就没有绝对的公共空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越来越快,城市成为人们的生活工作重心,为了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高楼大厦处处林立,公共空间建设对于城市居民变得尤为重要.公共空间是人们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和信息交流的场所,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人们开放使用并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而路灯在公共空间中占有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位置.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城市建设方面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缺失使得大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千篇一律,缺少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对“民工荒”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持续多年的"民工潮"出现了回流现象,城市中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遭遇到"民工荒"问题。目前,"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又出现了新的解释,主要是农民工供给回落、新农民工力量的出现和城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等。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产业和劳动力双升级,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人文主义的回归: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特性演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认知城市、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它可以满足人物质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需要。根据公共空间关注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关注人、仅关注物质性、同时关注物质性和社会性三种类型。本文将古希腊至今的城市公共空间根据其服务对象划分为七个时期,分别是公民的空间、贵族的空间、神权的空间、君权的空间、前市民的空间、资本的空间、市民的空间,并分析各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和相应的背景,认为权利分散、社会公正是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人文主义回归的关键,同时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性需要良好的物质性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