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若云 《经济师》2009,(2):67-68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危机事件不断为我们敲响警钟。在“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成形的条件下,如何切实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成为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为目的,从政府与各个社会参与主体,包括公众、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媒体的角度,探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创新应急管理,实现政府一社会联动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组织有三种结构并存,分别是政府应急管理纵横结合组织结构、政府应急管理矩阵式组织结构、政府应急管理事业部组织结构。这三种组织结构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但也有他们普遍的缺陷,即只重视政府自身来应对公共危机,没有把其他危机应对主体囊括到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架构内。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三种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设计了政府内外结合的多维网络应急管理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应当在重大自然灾害中提升其应急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发挥更为积极的职责与作用。主要表现为:建立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计划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灾害信息系统;建立政府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争取社会对减灾工作的支持与参与;加强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回顾,本文对北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中应急措施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同时运用环境人群健康危害评价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目前我国各级突发性水污染应急预案中所存在的不完善环节。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理没有急性标准可依据的特点,文章提出在各级政府的应急预案中,增加人群环境健康危害评价的方法,制定分级的应急预案,来决策、指导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呈多发态势,亟需由强有力应急科技系统支撑的应急产业作为保障。基于应急科技系统的复杂性特征,从四大主体属性及三大体系架构出发,对应急科技系统复杂属性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应急科技系统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回声模型、涌现模型,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研究应急科技系统发展机制,提出应急科技进步促进应急产业长效发展的实践启示。研究发现,应急科技系统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7个特征,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在应急科技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应急企业等主体通过自适应行为不断积累经验并革新内部模型;应急科技系统发展遵循复杂适应系统刺激反应机制、资源交互机制、受限生成机制;应急科技系统发展历程表明,其存在并遵循上述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对我国政府应急基金、政企联合互助应急基金、企业互助应急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应急基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梳理,结合应急基金运行的状况进行了效果分析,并提出我国应急基金的进一步建设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不断滋生,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有时甚至成规模地出现。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尽可能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定环境秩序,从而赢得良好的社会公信力,所有这些都在考验着政府的应急执行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危机事件不断为我们敲响警钟。在"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成形的条件下,如何切实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成为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为目的,从政府与各个社会参与主体,包括公众、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媒体的角度,探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创新应急管理,实现政府—社会联动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应急供应链信息流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供应链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政府应急管理中去,从分析应急供应链的概念出发,对应急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管理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特征及其要求,而后分析应急供应链信息流管理中的影响因素,然后分析应急供应链信息流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后着重针对应急供应链信息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完善应急供应链信息流管理实现机制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创新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秀芹 《经济师》2009,(8):51-52
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的多发期,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要按照突发事件的发展周期和政府应急管理的规律。构建科学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切实加强预案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善后修复机制和长效环境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这些事件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应急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应急资金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目前我国应急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加强和改进应急资金管理势在必行,应该尽快建立和加强应急资金的长效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元化政府救灾模式下对市场的应急作用长期忽视,导致应急补偿体系保险市场的参与度较低,建立整体性巨灾风险应急征用补偿管理框架和整体巨灾损失补偿机制是我国未来巨灾危机处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出现,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市场机制在公共危机应对领域的"失灵",使得政府必须承担起公共危机处置与管理的责任.而政府这一切活动的背后都需要财政的支持,所以对应急财政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就愈发地重要而紧迫.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界定了应急财政管理的基本概念,通过介绍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危害大,要求应急处置工作快速、及时准确,要尽快找到污染发生源,说清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要现场应急监测的效果等,为政府应急处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文章叙述了饮用水源地砷污染事故的处置和应急监测方法,浅谈了本次应急处置及监测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建议,便于更好地驾驭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复杂的环境事件.  相似文献   

15.
李娜 《经济论坛》2010,(9):197-198
现阶段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发生频繁,加强应急管理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制定有效对策,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众应急能力建设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为公众危机意识薄弱,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互助体系不健全和自救互救能力不强等许多方面,导致应急管理过程中公众的重要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损失,极大地增加了政府救治成本。公众应急能力建设是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需要依靠公众自觉学习,而且需要依靠政府给予必要的教育、引导和培训。政府应急管理应注重宣传教育,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应急教育体系,扩充公众的应急知识;强化演练培训,增强人们的自救与互助能力;畅通信息渠道,迅速收集公众受灾信息并及时向公众作出真实、准确的反馈;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真正做到"平战"结合,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引起了各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我国从2003年"非典"后更加重视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成熟完善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本文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经济社会的特征,通过对我国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比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推进机制、调控机制、效率提升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来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应急管理过程论原理,阐明了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分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情况,并在分析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自从非典以后,我国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所谓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地震、洪水等突发性灾害,明确主要牵头人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调用资源的不同权限和工作程序,以形成有效的相互协调机制,这项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四川省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桦 《经济》2011,(11):82-8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因此,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我国来说显得尤其迫切。应急管理,又称公共危机管理,必须由政府来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