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打破“条条”与“块块”割裂和城乡割裂所造成的对经济的束缚,推进经济联合、改组和专业化,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几年来的试点经验证明,以大型城市为经济中心,同附近的乡镇互相结合,形成条块结合、城乡结合的合理的经济区域,是解决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所谓中心城市,就是在客观上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区域的经济中心的大型城市。而以中心城市为经济中心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中心城市财政体制。本文结合大连市的  相似文献   

2.
城乡一体化理论及规划实践: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朱磊 《经济地理》2000,20(3):44-48
随着社会经济主为革及其引发的城乡关系转变,传统以城市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已愈发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城乡发展的需要。在上些经济发达地区,相继进行了城乡一体化规划或类似的规划实践。本在阐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在温岭的工作实践,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理念 、程序及内容作了尝试性探讨,并指明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发展大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农计为基础,把城镇和农甘连结在一起,实现产业配套发展、城乡共同繁荣。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二是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必然要求。三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四是农民奔小康、走向富裕的必然选择。总之,实现由单一发展农村经济向综合发展城乡经济大跨越,是农村形势新发展的呼唤,也见一种势在必行的观实选择。一、按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实现全县工业化工业经济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脊梁”,是城市经济向广大农村辐射的源…  相似文献   

4.
一 当前,山西省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农村的第二步改革正逐步深入。在改革的推动下,城乡经济正在持续地向前发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并初步取得了成效。大量事实证明,山西省城乡联合和协作已经出现了一个好势头。城乡双方互助互利的积极性正在不  相似文献   

5.
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及提高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才能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定量评价方法,对河南17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对策。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既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中心城市市区的集聚力,又要迅速增强对中心城市市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辐射力,即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实力。  相似文献   

6.
关于市管县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形成网络型、开放式的小型经济区,这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就常州市的情况,作一些探讨。常州市是一个中等工业城市;工业生产有一定基础,有一批适应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科学文化比较发达,历史上与周围地区有着自然的经济联系。经国务院批准,1983年3月1日起,江苏省决定把武进、金坛、溧阳三县划归由常州市领导,大体成为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相吻合的小型经济区。这为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发展经济的横向联系,加强城乡结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成为非常明朗的发展趋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以郑汴都市区为增长极,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着力构建由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级区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特色城镇和农村新社区构成的新型城镇体系,坚持紧凑型城市布局方针,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道路,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50%以上,郑汴都市区人口集聚规模800—1 000万,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和谐局面初步形成,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曹艳 《生产力研究》2006,(10):103-106
工业化是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当前我国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日渐受阻和信息化浪潮的不期而至,导致城乡新旧二元经济的双重叠加,使城乡二元经济转换日益困难。基于此,在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应导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其模式选择是:新型工业化重心下移,以县域经济为中心、信息化为抓手,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紧密联系城乡的农工贸产业链,以此推进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新的条件下就地转移,同时进行乡村整合以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逐步使广大农民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江晶  张德亮 《当代经济》2010,(11):100-101
在大理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实现大理州城乡统筹发展已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外在的可行性了。本文在分析大理州城乡居民收支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大理州构建以三次产业链的结合与整合为起点,以大理市为中心级,实现从经济到社会再到文化的城市、乡镇带动农村的"以城带乡"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研究内容城市是以人类为主体,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以及各种资源,以获得集中高额经济效益和高度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的的人口、经济、科学、文化、生物集约化的综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及人类生产生活优化关系的综合交叉科学。城市生态的特点是: 1、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强化的人工生态系统,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由人类集中调整的生态经济系统。 2、城市是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中心与枢纽。在城市自身内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呈倒金字塔形,与地区的正金字塔形恰恰相反相  相似文献   

11.
章志平  漆明亮 《经济论坛》2004,(20):29-29,33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部门共存,城乡分割的一种社会经济状况。而在中国西部,不仅存在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的对立和分割,在农村内部还存在农村工业与农村农业之间的分割,即所谓双重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在经济体制方面还存在二元体制的共存,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共同存在并发生作用。而当我们更进一步把目光投向西部农村与城市的政治、  相似文献   

12.
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要“以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组织经济区,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1、生态经济系统观点,认为城市与农村都是以人类生活及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系统。郊县和城市不仅在行政上,而且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也是一个整体。 2、环境经济学观点,认为在城乡生态系统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正统一的关系。用城乡生态系统的整体观来指导对一个县城乡的经济、环境、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这就是指导从事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城乡生态系统模型在本课题中采用的框图模型,由三个模块构成,即自然环境(资源)、经济生产(结构)、社会福利(需求)。此外,还对决策与  相似文献   

14.
都市农业经济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经济类型。与传统农业经济乃至城郊农业经济相比 ,它不仅具有生产功能 ,而且具有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 ,是适应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城郊农业经济类型。本文以太原市晋源区为例 ,对城乡交错区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姚毅军 《经济师》2008,(11):276-278
文章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条件、路径、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重点城镇为支持、城乡社区为载体,是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抓好城乡基础建设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地区农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京津冀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特征、动力机制。在分析和研究中,作者将京津冀农村城市转型纳入到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和分析框架之中,认为中心城市辐射是促进该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重要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农村——城市转型的力量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内部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来自于中心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并给出相应的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现代化、城乡区域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无锡要加快打造"四个无锡",确保到2014年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在新型乡镇,关键环节在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城镇是城乡联结的纽带,是突破城乡二元空间、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通过依托城镇网络,把城市和农村两个生产基地、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分工,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沿海通商口岸城市首先开始向近代化工商业城市转化,城市周边农村的农业生产结构、乡村手工业、社会经济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由此促进了城乡关系的近代化转型。本文以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福州和厦门为个案,探讨近代城市发展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辽宁在实行市带县体制,发挥城乡两个优势方面,取得了许多经验,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共同繁荣之路。为研究问题方便起见,我们截取农村这一侧面,从宏观上分析和探讨城乡结合的内在规律。城乡产业的联合体系依旧日城乡产业观,城市发展大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村着重生产以粮食为主的农副产品。城乡经济结合发展的实践活动,冲破了这种传统产业布局和分工观念,逐步建立起城乡产业接续的新型产业配置系统。第一,城乡结合,发展乡镇工业,是城乡产业联合体系的主干。从沈阳、鞍山、大连、丹东、辽阳等市看,一般都采取了如下形式把城乡工业初步结合起来:城市工业产品和零部件扩散给农村企业;乡镇工业为城市工业搞带料加工;以大工业拳头产品为“龙头”,乡镇企业做“龙尾”,实行专业化协作;城乡联办机电、化工、建材、冶金、食品、酿造、医药和饲料企业;城市企业向乡镇企业转让整机并提供一定的工艺和通用设备;城乡联合开发矿产资源和兴办火电、水电、沼气电站;城市科研单位向乡镇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乡镇企业聘请城市能人办厂;城市工业在农村建立原材料或半成品基地,等等。1983年以来,海城市乡镇企业以国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城市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城市经济区的认识还未完全一致。概括起来,基本上是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城市经济区是以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性的生产地域单元,即地域生产综合体。这主要是从生产力合理布局考察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的规划,实现生产力地域空间结构的最优化,经济的高效化。因此,主张城市经济区应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区界。另一种认为城市经济区主要是适应商品经济横向联系的要求,依托中心城市而形成的一种“平面交织、辐射联系”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管理形式,即区域性经济联合体。其目的在于改变以纵向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以横向为主的管理体制,形成各种城乡结合、条块结合的经济网络,适应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主张城市经济区无需有明确的稳定的区界,只要有一个大致的“区位”就可以了。并认为实际而具体的区划对于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