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央行接连与国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累计高达6500亿人民币。中国为什么要与他国和地区进行货币互换?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正迈向国际化?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互换的含义及功能,接着比较了六种货币互换协议的具体作用,并指出此轮货币互换的真正目的,最后通过分析一国货币真正国际化的条件,得出央行频签货币互换协议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但并不能与人民币国际化划等号。  相似文献   

2.
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央行接连与国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累计高达6500亿人民币。中国为什么要与他国和地区进行货币互换?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正迈向国际化?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互换的含义及功能,接着比较了六种货币互换协议的具体作用,并指出此轮货币互换的真正目的,最后通过分析一国货币真正国际化的条件,得出央行频签货币互换协议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但并不能与人民币国际化划等号。  相似文献   

3.
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央行接连与国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累计高达6500亿人民币.中国为什么要与他国和地区进行货币互换?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正迈向国际化?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互换的含义及功能,接着比较了六种货币互换协议的具体作用,并指出此轮货币互换的真正目的,最后通过分析一国货币真正国际化的条件,得出央行频签货币互换协议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但并不能与人民币国际化划等号.  相似文献   

4.
《时代金融》2013,(10):60
<正>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台湾央行3月15日表示,已开始和中国央行就建立货币互换安排展开磋商。在中国政府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之际,此举朝着扩大人民币在台湾使用的目标又迈近一步。台湾央行在提交给台湾立法院讨论的半年度工作报告中称,建立货币互换安排有助于提升台湾市场上人民币的  相似文献   

5.
与他国央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是中国货币合作外交最先开展的内容,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货币互换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研究货币互换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现阶段,货币互换对两国贸易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国际化之货币互换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宇 《上海金融》2013,(4):32-36,117
货币互换作为央行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手段已经在实际中为我国和国外主要央行所实践,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国际货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外央行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互换实践的介绍,提出:应在传统的互换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人民币与境外其他币种的互换,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在具体操作层面实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助推作用.从这一观点出发,文章重点对现阶段以货币互换形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难点、策略选择以及相应的风险控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些外国央行已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并已开始将人民币列入本国的外汇储备组合。因此,在无须完全开放资本帐户或是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凭借其巨大的经济体量,中国已成功地扩大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屠志成 《中国外汇》2023,(11):40-41
<正>当人民币国际化沿着货物贸易+货币互换+双边本币结算的发展思路拓展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贸易伙伴,人民币会有更大的国际使用空间。近期人民币国际化又有新进展,在原先央行货币互换的基础上,中国与很多贸易伙伴签署了双方贸易可选本币结算的相关协议。人民币的国际化路径从现状看更依赖贸易基础,特别是货物贸易,体现了制造业立国的中国特色。从客观数据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与美元、欧元等差距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金额3.1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在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为对方国家提供流动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从美联储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货币互换工具实践看,我国央行货币互换还存在动用规模过小,缺乏风险考量及效果评估等不足.借鉴美联储货币互换操作的经验,本文提出应稳步推进货币互换实践,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据英国《金融时报》6月30日报道,法国央行向创建巴黎的人民币清算与结算系统迈出了第一步。法国央行表示,已与中国央行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巴黎建立支付安排,以促成推动跨境人民币交易的开展。法国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举将为"在一个覆盖欧元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开放系统中安全而高效率地用人民币结算"创造条件。其他欧洲国家也已采取类似动作。6月,中国和英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使中国建设银行成为伦敦首家官方授权的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明显进入“提速期”。6月份,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紧接着又出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扩大试点方案。7月份,央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署了1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国达到8个。  相似文献   

12.
《时代金融》2013,(1):61-61
<正>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英国央行正面临支持在伦敦进行人民币交易的呼声。银行家和英国财政部官员于2012年12月5日汇聚一堂,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这是伦敦金融城管理当局推动人民币交易进一步增长的举措的一部分。由于人民币仍受到严密管制,不能在中国境外自由交易,因此伦敦顶级投资银行要求英国央行提供与中国央行的货币互换额度,他们表示,这将增强企业和  相似文献   

13.
《云南金融》2013,(4):60-60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台湾央行3月15日表示,已开始和中国央行就建立货币互换安排展开磋商。在中国政府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之际,此举朝着扩大人民币在台湾使用的目标又迈近一步。  相似文献   

14.
周哲英 《中国外汇》2014,(13):69-70
多重因素制约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有待增强。一是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在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央行货币互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人民币在境外实现结算的职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应进一步扩大货币互换协议对签署国家、地区及货币当局的覆盖面。二是跨境交易对象对国际结算货币的选择偏好短期内难以转变。  相似文献   

15.
资讯     
央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是央行和金管局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新增的一项货币管理合作机制。货币互换安排的建立,将有助于必要时为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加强外界对香港金融稳定的信心,促进地区金融稳定,推动两地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的发展。该协议实施有效期为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所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人民银行总行)  相似文献   

16.
一月金融     
《金融与市场》2009,(2):72-72
央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在京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是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新增的一项货币管理合作机制。货币互换安排的建立,有助于必要时为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加强外界对香港金融稳定的信心,促进地区金融稳定,以及推动两地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的发展。这一货币互换协议实施有效期为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所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  相似文献   

17.
机构观点     
澳新银行:2020年人民币将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迅速推进,央行不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13个央行签订或续约了货币互换协定,也在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设立了人民币清算银行。人民币在贸易、跨境支付和离岸发债中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随着中国持续开放资本账户,离岸人民币市场2015年将继续繁荣发展:第一,沪港通将持续推动跨境投资资金流动,而深港通也可能在2015年推出;第二,中国多个地区将开展自贸区的试验,这也将促进企业在资金管理中更多使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至此人民银行已与包括英格兰银行、韩国银行、香港金管局、新加坡金管局、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在内的世界23家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共计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美联储、欧洲央行与英格兰  相似文献   

19.
金融     
《财会学习》2013,(11):4-4
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签署3500亿货币互换协议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支持,并维护金融稳定。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与欧洲中央银行建立双边本币互  相似文献   

20.
资讯     
《中国外汇管理》2013,(13):10-11
中英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经国务院批准,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的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央行称,与英格兰银行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可为伦敦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