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曹莹 《浦东开发》2003,(12):12-13
消费“大一统”的局面悄然瓦解,与此同时,个性化消费悄然崛起。一切在悄然改变。谁抓住了这一消费趋向,谁就抓住了商机。  相似文献   

2.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兴金融业态,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文章旨在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201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拓宽农村居民的交易范围和消费空间,缓解消费信贷约束,从而能够极大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均不同。分区域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但并未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分不同消费类型看,发展享受型消费容易受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而基础生活需求型消费则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远东经济画报》2006,(7):46-49
几年前,谁也不曾想到一块小小的竹炭竟然可以做出大产业来,更不曾想到看似黑乎乎、脏兮兮的竹炭竟然是人类的“健康卫士”,成了海内外消费的流行趋向,也同样成为了经营者的赚钱法宝。[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赵萍 《中国报道》2013,(2):20-22
扩大消费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扩大即期消费规模,更应放眼长远。中国还要不要延续扩大消费政策?这是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当前我国经济能够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就是前期扩大消费政策效果的直接体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众多,必须保持消费的长期健康持续增长,才能促进  相似文献   

5.
李攻 《珠江经济》2004,(5):55-57
家庭是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在这个“单位”中,谁拥有最终的拍板权?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他们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影响家庭的消费支出呢?老人当然会受到尊重,可当他们已经不是家庭收入主要提供者的情况下,也失去了消费决策的“最终话语权”。在丈夫和妻子的互动过程中,一般认为妻子占上风,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 2009年的期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令世界瞩目。不过,投资需求必须最终能够转化为消费需求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益。 当前启动消费需求的关键在哪里?在我看来,不在于让有钱的人消费更多,而在于增加穷人的收入,使他具备消费能力以满足他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7.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解决建房资金问题,推进农民建房消费,不仅能够实现农民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而且能进一步发挥农村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8.
在着力改善双向循环经济结构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大规模的返乡创业潮为深挖农村消费大市场和激活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提供了广阔空间。文章借助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劳动力返乡创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表明: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家庭的消费水平,在利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等多种方法检验后,研究结论保持一致。在作用路径上,返乡创业不仅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还能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优化农村消费环境,进而提升农村家庭消费水平,促进农村消费内需动力进一步释放。异质性分析表明:返乡创业活动对中西部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消费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同时,返乡创业不仅能增加家庭消费多样性,促使农村家庭消费由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倾斜,还可以改善当地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的状况,使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由此,在有序扩大返乡创业试点实施范围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提升劳动力创业能力和优化农村创业环境,为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和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何神男 《浙江经济》2009,(10):24-27
消费是社会生产的终点,又是新的再生产的起点。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进入消费领域,才能最终实现价值,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社会生产不断向新的境界跃升。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凡是有消费需求的投资都是成功的,凡是能够适应消费需求不断调整自己投资方向的投资也都成功了。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是市场交易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消费理念的革新、消费方式的转变能够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引导社会、经济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消费理念、倡导责任消费,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一环。本文概述了社会责任消费的内涵,研究了国内外社会责任消费研究的不同观点,以及国内外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实践,以引导我国消费者积极的社会责任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1.
吴胜武 《浙江经济》2013,(23):44-45
非物质消费能够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带动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存在着总量规模偏小、消费形式不丰富、区域差距明显等问题,需强化“四个着力”,积极培育非物质消费.  相似文献   

12.
毛中根  王鹏帆 《改革》2023,(8):54-65
促进消费发展,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就需求结构视角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低水平消费主导到投资和出口双主导,再到消费主导的演进历程。与之相对应,政府分别实施了倡导适度消费、全面促进消费和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消费政策。在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价值观引导下,消费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是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处理好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关系以及发挥消费能动作用的互促共进。新时代消费政策必须关注消费发展不均衡、需求结构失衡、供需结构错配等挑战。推动消费持续发展,应强化以富裕共享为指导的均衡发展策略、实施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需求促进政策和推进以供需匹配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未来家电渠道的竞争主要在本土家电连锁巨头和国际巨鳄之间展开,两者谁占上风,将取决于谁能够及时把握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消费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消费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同样是吃、穿、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费选择取向,其背后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倾向,表现消费中的就是消费文化。本文对消化文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我国消费函数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晓薇 《南方经济》2005,(11):41-43
我国自1998年实施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对提高经济增长率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投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增长速度,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消费不足引发了一系列矛盾,直接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借鉴西方消费理论,在分析我国消费函数的基础上,探讨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对GDP的带动份额进行测算,系统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同时分析了经济增长特别是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出农村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也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因为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最大。从根本上说,投资需求不过是消费需求的一种引致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净出口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需求,一种来自国外部门的消费需求。消费不仅能够从需求方面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创造生产能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家谢鉴泉近日撰文认为,从长远来看,有效地扩大内需,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困此,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正确处理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关系,在不断扩 大生活消费的同时,有重点地鼓励生产投资消费。就我国现状而言,在生产投资领域,政府的财政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民间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所占比重仍然不大。在生产投资领域,还有一块广阔的空间。同时,我国社会和民间已经积累了巨额资金可供投资,只要把这些资金供给与投资需求“对接”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消费效应。我们应该加强投资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周刊》2004,(1):19-20
据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有望较快增加、消费政策和消费体制不断改进等有利因素的作用下,2004年我国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预计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9052.3亿元,增长10.3%,比2003年提高1.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所提高。农村消费启动、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将是2004年消费增长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展趋势及其对内的需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征 《特区经济》2005,(10):48-49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展总趋势:消费结构会向享受型、发展型升级。今后5~10年里,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升级到以住、行、玩等享受型商品与发展型商品为消费兴奋点的小康富裕型消费结构,从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性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居住消费七大消费的发展趋势可以得出这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