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可Kun 《开放潮》2001,(3):55-56
每年3月 重要时刻 关心和研究香港经济的人士一定都知道每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三是个值得注意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下午的立法会(立法局)会议上,财政司司长(财政司)提出本财政年度预算案。人们也知道,这不是一篇有关香港财政收支状况的预算案那么简单。因为在预算案中还将及时阐明政府处理当前和未来经济、财政金融的方针政策措施;而且随同预算案的发展,政府同时也发表了上一年《经济概况》,今年《经济展望》的报告以及截止上一年为止的最新经济统计数字。根据以上情况,人们不难看到每年3月成了了解香港经济去年、今年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没有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市民会如此翘首期待政府的财政预算案。让香港700万市民盼望已久的2008/2009年财政预算案已于近日公布,这是特区政府财政盈余破历史纪录的预算案,也是特区第三届政府的第一份预算案。  相似文献   

3.
香港首位华人财政司曾荫权3月6日公布了九六——九七年度的财政预算案。这份预算案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前景表示乐观,强调香港经济已见回升,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可回升至5%。该预算案在争取立法局审查通过时,曾荫权曾道出他的理财思想:“希望香港保持一个税率低,简单而明确的税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表现最差的季度 日前,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发表了就任以来第2份财政预算案。该预算案称,2008年香港经济平均增长为2.5%,但由于出口下滑及消费减少,在最后一季经济已大幅收缩2.5%,是1999年以来表现最差的季度。  相似文献   

5.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日前在立法会发表新年度财政预算案,这是他任内的第九份预算案。此次新财政预算案以红色作封面,有着享受新春利是之意,更有未来香港要面对更多挑战的警示。香港正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此份预算案围绕"提振经济"、"推动创新"、"开拓市场"、"培育人才"、"土地资源"、"关注民生"、"公共财政"几个板块,推出涉及388亿港元的税务和短期纾  相似文献   

6.
尽管每年3月,在传统上都是香港新预算案公布和议论的时刻,但今年毕竟有其新的特点。一是于去年上任的新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上任后虽已多次解说自己的理财原则和财经方针,但这次才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份处女作预算案,人们对此自然期望,更何况他拥有长达二三十年的国际金融界工作经验,从外面进入港府,人们更会关心其思维内容。二是此时香港财经正处于相当艰难的时刻,回归5年来,先后外有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和世界三大经济尤其美国经济的放缓,内有经济转型的挑战,香港经济两陷低迷,财政更是多年赤字。2001年,经济增长只有0.1%(原先预测是4%),赤字则高达656亿港元(原先预算是30亿港元)。不论摆脱困境,经济复苏,还是开源节流,缓解财赤,港府都是左右掣肘,处处为难,因此正如梁锦松在3月6日预算案演词中一开头就承认的;编制这首份财政预算案,既荣幸又有压力。  相似文献   

7.
香港公布新年预算力图重振经济 3月3日,香港政府公布题为《强本节用,共创新猷》的1999年度财政预算案。此预算案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措施,以期振兴香港的经济。这些措施包括如下6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陈可Kui 《开放潮》2001,(4):57-58
坚持香港的发展方向 在上期介绍香港2001~2002年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案时,笔者曾承诺要在本期评介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预算案中对香港发展方向的论述。 之所以这些章节值得重视的理由在于: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而作为经济,本来就是连续发展的,“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就保证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不变,香港还是香港,它一如既往地摆脱不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但是,由于香港回归,从英国实行殖民统治的地区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人成了香港土地上的主人,终于彻底摆脱了殖民时代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9.
上期本栏<新人·新预算案新思维>一文做到了及时向读者介绍新预算案的主要内容,但未详加评述.如果说,由于当前香港处于经济调整转型的困难时期,社会对于财政收支,赤字预算,开源节流,理财方针自然倍加重视;那么,梁锦松有关政府的经济角色的阐释,显然更为香港所关注,因为这涉及坚持自由经济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涉及香港今后经济发展的问题,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陈可Kun 《开放潮》2002,(4):33-34
3月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向立法会提出他就任后的第一份预算案。发表预算案本是每年的例行公事,但今年有其特点,这不仅因为新的财政司司长和他的处女作,更主要因为香港经济在5年内两陷衰退,内部转型困难,外部环境不佳,财政赤字大增,增收减支左右为难,财政司会有什么妙算?海内外相当瞩目。这就难怪,梁锦松在预逄演词的开头就如此剖白心迹:编制首份财政预算案,感觉既荣幸又有压力。荣幸,是因为能在行政长官领导下,服务市民,与各界一起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为管理特区公共财政而努力;压力,“是因为要克服各种因经济下调而出现的困难,以及解决公共财政面对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香港报章的评论版中读到一篇文章,认为香港经济已经逐渐步入"中年阶段".细细分析2月22日出台的06/07年香港财政预算案,发现其中也表现出一种"人到中年"的务实.  相似文献   

12.
在后过渡期前4年里,港府共发表了5份财政预算案,从这些预算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港府财政政策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日益临近,各界对港府突然改变审慎理财原则的做法普遍感到担忧。由于财政政策的制定与香港经济有极大关系,因此,简略回顾后过渡期香港经济的发展历程,观察财政预算与具体执行中存在的差异,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港府财政政策改变的意图及其对香港整体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12日,香港财政司曾荫权发表了题为《持恒处变、平稳发展》的1997/98财政预算案。新预算案反映了财政司对香港经济持比较乐观的看法。他预测,1997年香港经济有5.5%的实质增长,服务输出增长8%,货物出口增长8.5%,私人消费增长5.5%,失业率维持在3%以下,而通胀率而会回升至7%。  相似文献   

14.
国际经济     
《上海经济》2014,(2):84-86
美国 两院达成万亿美元预算案避免美国政府再度关门 1月15日,美国参、众两院发表联合声明称,两院已达成了1.012万亿美元的预算支出分配协议。避免了自从去年10月以来联邦政府面临的关门威胁。这是自2009年美国两党对立、分别把持参众两院以来,美围国会首次一致通过预算案。  相似文献   

15.
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特征,决定了香港公共财政管理的模式和特点。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的编制基本上采取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本文从香港公共财政管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入手,阐述了香港公共财政管理的特点,以及其对我们公共财政管理工作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在香港市民的普遍关注和热切期待中,港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2月26日在立法会公布了香港2014/2015年度财政预算案。新的预算案封面为绿色,寓意"香港可持续发展",全篇贯穿"香港竞争力"的中心主题,报告清楚表明将就香港作为国际枢纽、产业的推动、发展的要素及限制、财政的可持续性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提高香港竞  相似文献   

17.
特区政府每年都有两份重要文件出台,一份是年底发表的施政报告,报告叙述了政府新一年的政策方向、施政蓝图,反映了当局对眼前形势的研判与分析,透露了政策背后的思维模式;另一份则是年头出台的财政预算案,预算案内容巨细无遗,由勾勒宏观与微观的全球经济情况,到针对本地经济结构弊端的政策调整,以至政府财政的运用,层次分明。两份文件可确定香港未来一年的社会、经济走向,故而文件一出,成为四方关注焦点,今年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唐英年近日发表了今届任内最后一份预算案,即2007/2008年度财政预算案。预算案推出了诸多宽免措施“还富于民”,将今年盈余的45%回馈给市民,被人称为是“派糖”、“派利是”。其中包括:宽免49亿港元的薪俸税、52亿港元的差饷,调减2.5亿港元的物业买卖印花税,安排8l亿港元退税,以及15亿港元的额外社会保障援助,还拨款9亿港元以扶助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9.
3月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向立法会提出<2003至2004年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这是他2001年就任以来的第二次预算案,也是今天香港最受注目和最具争议的预算案.  相似文献   

20.
一、香港制造业关注的问题无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未来香港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为了使香港成为未来华南地区的创新技术服务中心,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长曾荫权在1999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提出与盈科集团合作,在香港发展以资讯产业为主体的数码港。这项耗资巨大的高科技投资项目,将会对增强香港未来在资讯科技方面的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