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勍  张金麟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2):124-128
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促进城市发展、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构建和谐社会。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市民化的行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取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私人收益减去私人成本的净收益越大则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强,反之越弱。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包括生存成本、转移成本、风险成本、精神成本、制度成本和机会成本,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收益包括增加收入、增加就业、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医疗条件、改善就学条件、提高个人素质。强化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引导农民工市民化,促进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就是要实施有利于增加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收益和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内涵式转型的根本,其中成本问题是达成市民化目标的关键。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成本模型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和公共成本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测算,提出青海省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和资金筹集渠道,为城市化科学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以地市和县城不同城市规模地区为例,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实证模型,发现县城和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和市民化意愿论证结果相一致,二者存在一定关联,提出对第二代农民工、低学历农民工、“四有”农民工实行有差别的分类市民化,通过就地就近市民化和异地市民化模式推进,对于其他行政等级地区亦可进行分类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吴明明 《科技和产业》2022,22(10):88-93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以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路径,提升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为3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需的设施建设支出和其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测算发现,温州市“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的新增需求为449.11亿元,人均公共成本为10.52万元。建议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融资渠道、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财政资金重点向县城及小城镇倾斜来优化温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财政支出责任。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镇化背景,依据对农民工就业和移居行为的分析,本文提出农民工市民化一般有三个阶段,即农民工务农到非农城镇就业,非农城镇就业到城镇定居,城镇定居到市民化(落户)。文章认为引导农民工在建制镇就业和落户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产业转移现状与转移产业中的农民工的基础上,研究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认为产业转移对农民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也为市民化的全面实现提供了新机遇,转移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农民工市民化。因此,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全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营造良好的产业承接环境、加快区域产业转移、增强中西部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的能力,协调区域人口流动、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加快政府制度改革与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7.
据测算,目前浙江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为55.4%,人均市民化成本在35.53万元至76.24万元之间。需加速浙江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优质农民工率先市民化、落实多元分担的成本化解、构建面向发展与未来的市民化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常住人口城镇化加速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并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城市居住现实和居住意愿之间差距大和城市融入任重道远。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注重农民工城市融合,有重点分步骤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有序推进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是德州现阶段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德州常住人口城镇化与户籍人口城镇化较大差距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17年问卷调查,分析德州市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来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现状,分析人口市民化的意愿、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德州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德州市城镇外来务工人员以市内跨县(市区)迁移为主,就业技能弱,就业和居住趋于稳定,迁移方式以举家进城方式为主;第二,受市内跨县(市区)迁移特点的影响,德州城镇外来务工落户目的地以县城为主;第三,落户意愿受年龄、学历、收入、农村权益的影响较为显著,在保留农村权益的前提下落户意愿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并选择留在城市,在现实中却面临着选择困境,在农村无法退出,城市又不能进入。本文对此困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应该尽快启动接纳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市民的进程,并从中央政府制定专门考核体系、建立市民化成本的分担体系、确定申请门槛、改革土地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工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一季度农民工就业将面临巨大冲击,三类农民工就业需高度关注。部分农民工返城复工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流动性显著降低,返乡务农者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农民工全年整体收入减少将成为大概率事件,部分低收入农民工家庭可能陷入生存困境。相关对策建议:推动劳务输出和输入省份之间精准对接,帮助有条件的农民工实现安全、稳定就业。借鉴东西部对口帮扶就业扶贫办法,由专人负责组织农民工外出并送至就业地点。强化有条件地区对农民工就业吸纳。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支持力度,吸引培育一批新农民,多措并举支持返乡农民工渡过难关。将农民工全面纳入城市社会管理服务对象,重点关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困难家庭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昌龙  周焱 《科技和产业》2010,10(12):130-133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民工城市化的条件已趋于成熟,一是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有利于农民工城市化;二是农民工城市化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农民工谋生技能的提升;四是农民工二代能够适应城市生活;五是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城市化的运作条件已趋成熟。解决农民工城市化的实质,一是要着力解决农民工的收入问题,二是要有效解决农民工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3.
袁方  史清华 《南方经济》2019,38(10):61-77
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点2009-2013年的数据,文章实证检验了互联网接入与返乡农民工创业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两条路径探讨了互联网接入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很低,返乡农民工中平均只有2.30%选择创业。互联网接入会显著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具体而言,互联网的接入概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概率提升0.036%。相对于东部地区的返乡农民工而言,互联网接入会显著促进西部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而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返乡农民工则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会通过互联网感知新的知识技能,提升人力资本而促进创业。文章主要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的稳健性分析中没有变化。因此,鼓励已返乡农民工创业,特别是强化技能培训以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促进作用,对成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农民工回流现象。文章运用CES经济增长模型对新形势下农民工回流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产出水平、城市工资水平、资本价格、农村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付出的成本、城市失业劳动力总量等是影响农民工回流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三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妥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农民工就业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建立一套以政府为主体、城市社会为补充、兼之以农民工自身不断完善的三维对策。文章认为,政府方面应采取相关经济政策扶植中小企业,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网络,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并为其提供相关培训,建立健全针对农民工的各种保障体系等;城市方面则应首先从心理上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帮助他们扩大社会关系网络;农民工自身则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on th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Merging nationwide data from two different sources, we construct the city index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xplain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We find robust evidence that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rural-to-urban migrant workers undertak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nd the effect is larger for necessity entrepreneurship. Compared with intra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inter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 We also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on migrant workers who work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highly developed cities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e mechanism analysis suggests that innovation resource accessibility and social inclusion explain the increase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engag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produced by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应永胜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53-57
三农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权益问题,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纷纷出台适合自己情况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或办法。但我国政府尚未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定统一的政策。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政策,这些政策虽然不尽完善,但毕竞是对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突破。本文通过对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进行综述和评析,望对今后构建适合农民工的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各个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有机相连,成为城市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许多企业和众多新生代农民工都面临用工与就业的严峻考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就业能力是决定其就业的核心与本质问题。文章采用Fugate(2004)对就业能力的划分,从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人力和社会资本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失业和离职问题的分析框架:就业能力无法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失业;就业能力虽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但由于企业无法满足其基本诉求,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离职频繁。基于此,提出对未实现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应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新民工自我管理,提升其就业能力,进而实现就业;对已实现就业的新民工,应建立组织支持契合,积极开展指导关系项目,降低其离职倾向,在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就业。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推进需要管控相关风险。系统分析当前农民工落户城市阶段的市民化,发现农民工面临落户与未能落户的风险、城市面临落户农民工较少或较多的风险、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连的农村面临振兴的风险、整个国家面临人的现代化的风险。风险的成因,与市场的非均衡、政策的渐进主义惯性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相关。治理相关风险,需要对农民工市民化的主体进行预期引导、行动调节与利益支持。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提出并系统分析了落户阶段农民工市民化的风险,特别是在落户农民工、落户少的城市、人的现代化等的风险分析上贡献了有新意的观点;同时,对风险的成因与对策的分析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启发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民工流动的浙江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考察国外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员工流动,以及中国有关农民工流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民工流动的独特性及其对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提出企业和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采取长效机制降低并合理引导农民工流动,并在农民工的流动中对其实施技能培训等战略措施来提高农民工素质,从而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