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取得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化进程从前工业化阶段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将与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实现保持基本的同步。文章从全国—区域—省域三个不同层面全面回顾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具体演化路径,并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关总结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2012,(1):1
2012——改革开放的第34个年头,中国转型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悄然降临。改革开放的第34个年头,"南方谈话"20周年,泱泱大国已渐次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全球化视野中,由中国、东欧地区国家竭力推进的经济转型,成为自现代文明诞生以来的又一次大转变。改革开放的第34个年头  相似文献   

3.
30年以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正式拉开帷幕;30年以后,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运动影响中国社会之广泛性与深远性,甚至超出揭橥者之所料。由邹东涛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1——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称《改革报告》)一书,汇聚了当今中国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30年,即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端的改革开放迄今的时间,泱泱大国已融入世界主流文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年,1988年1月诞生的《改革》走过的历程,她与改革开放的中国一起成长,壮大为中国经济学品牌期刊。30年,中国社会已然形成继往开来的强烈诉求,不同阶层基于不同认识观和评价标准而对改革开放定位和评判的首要选项无疑是:只有改革,才能振兴中国。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修复和国家力量主导干预的共同结果。资本根据不同阶段积累的迫切需要,不断发挥其技术和组织的能动性,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先后主要采取"空间—技术"与"技术—产品"两种不同的资本修复策略,来推动劳动组织形式产生相应变革。资本修复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在特定时期的目标上存在交集,但在长远上又存在根本分歧,这决定了中国劳动关系的构成和调整必然会出现由个别到集体的转型趋势并延续下去。集体劳动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是未来抑制资本通过创新修复方式对劳动进行控制和分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激发广大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2010——改革开放的第32个年头,加入WTO后我国制定的首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扫尾,因应全球化,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进程的这个重要年份,难以一言蔽之的时代特征悄然降临。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模式"的不同看法,许多看法甚至针锋相对,我们不仅要以平常的心态看待这些争论,而且对于这些争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要有清醒地认识。"中国模式"产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任何借"中国模式"否定改革开放的想法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只有以更大的努力和决心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模式"健康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8.
浦东,"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开发开放17年来,先行先试的浦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天下并不太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浦东的安全更牵动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神经。在浦东,驻守着这样一支队伍——武警上海总队第九支队,他们与浦东一起成长,为维护上海社会的稳定恪尽职守,为浦东的开发开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呈现出"高速—低速—高速—中高速"发展的特征。与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宏观经济与各地区微观经济波幅较大相比,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两者的稳定性同时增强,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格局。与二战后高速增长的其他经济体和遭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进行比较,1978—2012年,中国打破了世界经济史上GDP高速增长的纪录。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人口红利、科技创新、投资,是GDP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目前,受国内外环境条件制约,GDP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发展。系统考察新中国GDP增速的演变历程,深入研究波动的原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GDP增速适度发展的标准,对经济新常态下GDP中高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得来容易却艰辛─—评《广东“三资”企业绩效分析》莫墨案头上的吴能全博士新作《广东“三资”企业绩效分析─—兼与其它省市“三资”企业比较》,似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把我的思绪引上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引上了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引上了近十几年...  相似文献   

11.
臧学英 《港口经济》2008,(10):13-16
一、从“三大增长极”形成背景与使命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深化 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南中北”三大“增长极”,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创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担负着时代赋予的不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解放思想 理论创新与中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私营企业表现出再生—发展—曲折—再发展—再曲折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与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动态过程 (思想僵化—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再僵化—再解放、再创新 )紧密相连。同时中国私营企业也相应的呈现出从经济配角政治配角型到经济主角政治配角型地位的演变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是个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就其经济地位而言 (由配角到主角 )。然而同时也应承认中国私营企业在政治上的配角地位一直处于相当停滞的阶段 ,这也是当前中国私营企业继续向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实践和事实提出了中国私营企业下一步如何走的问题 ,这仍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继续解放思想并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所提供的各区域GDP资料,研究了1952—2008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趋势及收敛状况。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发现:利用修正后GDP计算的变异系数要低于修正之前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区域差距要低于改革开放之前;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Amos假说的周期性变化过程;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别在区域差距缩小和扩大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符合收敛假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在走向大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趋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总量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已具有某些大国经济的特征。1978年—2005年,中国的GDP从3624.1亿元增至183084.8亿元,2005年按汇率计算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1978年—2005年,中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呈现出"高速—低速—高速—中高速"发展的特征。与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宏观经济与各地区微观经济波幅较大相比,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两者的稳定性同时增强,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格局。与二战后高速增长的其他经济体和遭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进行比较,1978—2012年,中国打破了世界经济史上GDP高速增长的纪录。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人口红利、科技创新、投资,是GDP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目前,受国内外环境条件制约,GDP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发展。系统考察新中国GDP增速的演变历程,深入研究波动的原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GDP增速适度发展的标准,对经济新常态下GDP中高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瑶 《特区经济》2010,(5):55-56
本文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钉住货币篮子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对历史上汇率制度的探讨和我国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应沿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爬行钉住制—浮动汇率制"这条道路稳步发展,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制度最终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7.
山今 《浦东开发》2002,(8):12-15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浦东”嘹亮号角的激励下,纷纷在浦东——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建造大搂,以此作为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窗口,人们称之为“省部搂宇”。  相似文献   

18.
东莞——我国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作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还是南中国财富神话的诞生地之一,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财富榜的“隐形冠军”。东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育能就是其中的一位。身为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石油行业协会副会长、东莞市能源行业协会理事的吴育能,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在宁波举行的"2008中国开放论坛"有一个颇受关注的亮点,即是温州、唐山和三亚这三座城市的对话。对于这三座城市的选择,也着实反应出主办方的颇深用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当然与这三座城市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座城市的不同发展轨迹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步伐和过程。换个角度说,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典型缩影,也是未来三十年发展的标杆。  相似文献   

20.
战后50年:日本经济与中国冯昭奎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了50年,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从开始感觉到日本经济的存在,至今只有15—16年,因为在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我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可说是一无所知,因此,当我在这个改革开放开始之年被派往日本学习电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