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叶常林 《乡镇经济》2010,1(1):57-66
西方分配正义学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西方学者分别从现实生活、神学自然法、社会道义、个人权利、自然秩序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阐释了分配正义的内涵;较早时期的西方学者回避权利维度,而从本分诉求、价值立论和功利取向上分别形成天赋决定分配、比值相等和算术相等以及最大幸福等三大原则,而当代西方学者普遍基于权利维度,在“平等的权利”和“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两大阵营里展开各自的原则论证;在国家、市场、制度、法治以及个人等各个方面探寻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西方分配正义学说蕴涵的诸多闪光思想对于解决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日益凸显的社会差距问题以及一些非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伦理学界,比较通行的五种分配正义观包括绝对平均/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观、差别原则的分配正义观、功利主义的分配正义观、应得原则的分配正义观和自由主义分配正义观。这五种分配正义观在政治光谱上大体占据着从左到右的位置,从强调绝对平等到强调相对平等,再到功利和应得,最后是强调自由的权利,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类理性,是维护人类共存和谐与发展的基本伦理。这五种分配正义观无论其是否全面,但它们都代表着人类不同利益群体对分配正义的一种认同。对照这五种分配正义观,作者认为,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着缺损,如平等的缺损、幸福的不足,对应得的扭曲和对历史罪恶的矫正缺失。依据这五种分配正义观,作者认为,不论从任何分配正义观来说,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改善国际经济秩序公平性的内容在国际伦理学上都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即使从最不注重公平的自由主义分配正义观来看,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分配正义是社会主义中国正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中国的分配正义以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为理论依归,具有自我的、内在的诸如正义的分配必须是对物质财富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按照可以量化的标准进行的公平的划分;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区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兼顾人道主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等几个方面的规定性。中国的分配正义实现需要通过实现每个人基于人的基本平等权利而应从社会获得的利益的均衡、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调控作用、建立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法治、实现资源的代际分配正义等政策和行为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正义"与"正义"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社会保障正义"的主题从属于一般的"正义"的主题。社会保障正义的主题是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方式。社会保障权可划分为"底线生活权利"和"更高生活权利"。国家、单位和个人都是社会保障的主体,都担负有社会保障的义务,但国家和社会应在底线生活权利领域承担更多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陈玲 《中国集体经济》2008,(16):193-194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复杂多样情形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分析中国的特殊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正义理论。其中,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公正地分配,即分配正义原则最直接地体现了正义原则的兑现,文章从对中国特色分配正义原则的理论指导的追溯、分配正义原则的实现进行论述,旨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内涵丰富:用剩余价值、异化劳动、剥削等理论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正义;将资本主义分配不正义的根源直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来实现正义分配;设想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实现正义分配的分配原则。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破冰期”,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社会利益的调整在所难免.需要正义、公平地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平衡人们的利益争执,使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公平实现社会资源分配,更好地满足人们需要,让发展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要在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和社会经济活动运行中实现分配正义。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有分配制度无法兼顾效率和公平,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分配正义的补充途径。从微观个体利他、中观经济伦理、宏观国家制度伦理三个伦理维度论证第三次分配的合理性,从而提出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国家制度框架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何花 《乡镇经济》2014,(1):33-36
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平均主义分配到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起辐射激励示范作用,然后带动后富地区和人们,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它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不断跃进和演变,也体现了我党对社会效率与公平两大原则的自觉把握、体认与运用,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化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税收正义是实现国家权力、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三维关系的协调平衡,其中,社会公共利益是税收的目的,个人权利是税收的前提,国家权力是税收实现的手段,这就是税收正义的实质。要实现税收正义.必须将税收法定与税收程序的正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龚子方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9-22
资源配置模式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合理地配置资源是国家经济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培育中产阶层的重要媒介,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同时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政府在整个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然是重要的,甚至是主导型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是改革调整过程中积累并日益突出的深层社会矛盾之一。它不仅从政治、文化上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反过来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且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也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空间。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周仁准 《特区经济》2008,235(8):25-27
社会公正是我国社会发展现今面临的一个现实重大课题。建立一个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制度更是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是一个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间利益分配均衡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因此,只有探讨并最终解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才能最终构建和谐的社会。本文试图通过对公正内涵、产生社会公正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探寻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奋斗目标,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文章认为,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腐败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恶意破坏,防止利益冲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紧迫任务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South African government, through various initiatives, attempted to undo the apartheid spatial landform existing in the country. Only in 2013 was the real ‘spatial justice turn in planning’ formally introduced in planning legisl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patial justice concept and how it should be applied to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positioning spatial justice within the wider justice and social justice discourse. Using a meta-synthes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spatial justice in an attempt to unravel the properties and nuances within it. The meta-synthesis frames the concept of spatial justice to possess equity, diversity, democracy, just distribution, benefit of the disadvantaged, and access to necessary resources to meet basic needs. This working definition could be used to develop a framework to operationalise spatial justice, helping policy 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undo spatial injustices that exist in our geographies.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美德,正义是衡量人类行为的标准和最高裁判官。罗尔斯《正义论》发表之后,正义成为了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社会现实中,正义越来越被统治阶级赋予抽象性形式,但是,形式上的普遍性并不代表内容的普适性,相反,它受既定条件的影响。从关系性的角度重新界定正义的观念,为克服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价值规范之无根性开启了可能的路径。正义的核心主张,正义思想的形成除了与产生其道德原则的社会阶级相关外,还受生产方式的作用,因而这种正义观必与社会历史观相结合,而衡量正义与否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伊莲娟 《特区经济》2009,(7):136-138
社会公平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本文在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简单论述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解决当前的社会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追求,但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去理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问题,而必须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实践。邓小平对生产力观的变革,在实践领域丰富和推进了社会主义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正义原则,且把正义的主题转移到了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来,强调制度正义的优先性,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特色.当今中国正处在制度变革、创新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对罗尔斯的正义论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合理的因素,促进对制度正义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