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依然较大,其表现在,农村学校在教育经费、教育环境、教育设施、教学设备、和师资水平等方面,其中师资水平的差距最为明显。笔者从建构主义理论、交往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出发,分析城乡教师交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提出城乡教师交流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国际外包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1981~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本文在专用要素模型分析框架下将国际外包的经济效应分解为产出技术效应和成本技术效应,对外包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与中间品贸易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中间品贸易进口和贸易结构的升级则是导致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缩小城乡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应该成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长期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消费角度的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章运用GE指数及要素分解方法,从消费的角度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分析消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然后,从居民消费倾向、消费率和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做出进一步的计算分析,从而提出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提倡适度消费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发展,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相互影响机理研究对于研究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1981—2012年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三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会扩大收入差距,且金融发展是引起收入差距扩大的格兰杰原因。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发展,但这个抑制作用具有滞后性;经济增长扩大了收入差距,反过来收入差距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在前期抑制了金融发展,但长期看来,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且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在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斌  陈开军 《世界经济》2007,30(5):25-32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度量了1981~2003年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差距及出口、进口贸易差异程度,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三者的变动趋势,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出现了先缩小后不断拉大的趋势,而地区对外贸易差异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为了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检验了三个变异系数序列的长期协整均衡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并刻画了其脉冲响应函数,发现地区对外贸易差异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必须有超前的思考,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本文从人文的角度思考经济问题,分别就人口素质、资源的流动以及市场经济基本面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在目前西部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同时,本文也在宏观方面论述了全球化趋势和西部村落经济的关系,并依据"长波"理论对西部发展的历史机遇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作为我国正在经历的两大现实问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至关重要。对照现有相关理论与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后,以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说。以1996—2016年30个省份构成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并估计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固化程度。得出我国城镇化和老龄化分别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和增大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的固化程度较高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界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其基本属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驱动因素的基础上,从城乡劳动生产率、产出分配率、劳动参与率三个方面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987年8月21日至25日,在兰州举行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首届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理论讨论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汪道涵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言,阐述了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城市经济在发展,城市化在推进。主要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综合功能的增强。第二个问题: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域。从点面结合,集聚效益和地域分工,中心和网络,城乡分工和城乡一体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本刊刊登汪道涵同志发言中的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广东省实现粤西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仁康 《特区经济》2009,(12):32-34
粤西地区同珠三角经济差距的拉大是广东省区域经济不协调的一大表现。本文总结了这两大区域经济差距的表现特征,并主要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和政府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差距扩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实现粤西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差距正在加速扩大的非均衡格局,已经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对三大地带、六大区和各省市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提出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助于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2.
贫富、城乡、区域三个差距已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以重庆为个案,测算并计量分析其三个差距的变动趋势。基于此,十二五期间,重庆必须完善微观分配制度、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实施社保、金融等各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以便顺利实现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会展、会展业、会展经济的概念入手,区分了三个名词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了会展业对发展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牡丹江市发展会展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了牡丹江市发展会展业的对策和建议。指出,要从不断提升会展业的基础条件,加快市场化建设步伐,加快会展经济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把办展、办会、办节结合起来这样几个方面来发展会展经济。  相似文献   

14.
文章发展了新经济地理学中包含垂直联系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放松"总资本不变"的假设,将垂直联系、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以此分析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发展成为核心区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资本积累水平和掌握先进技术、核心技术来实现。对于欠发达地区,既可以通过地方保护或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其资本积累水平,也可以通过增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知识溢出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东亚区域合作的经济需求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现实经济需求是与各方的承受能力联系在一起的。考虑到利益需求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推动合作,就需要寻找共同利益,谋求共赢互利发展。为此,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该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渐进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统一。直辖以来,重庆市围绕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诸多个性化做法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在共同富裕的愿景下,重庆实践风生水起,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多赢之路。深刻总结并提炼共同富裕愿景的重庆实践,对于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云 《改革与战略》2009,25(2):79-8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水平配合存在一定偏差。文章利用动态均衡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并以上海经济为例分析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均衡所形成良性的发展通道,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差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的区域政策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初步改变了区域差距扩大趋势。在十二五期间,缩小区域差距需要区域政策的支持,要制定更加具有差异化、工具和手段更加多样的、更加具有协调性和融合性的、更加深化和具体的区域政策,作为缩小区域差距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以来,其发展就备受瞩目,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已成为普遍希冀。合理、良性的产业发展,是推动湾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三大一流湾区产业结构及优化路径,归纳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成熟湾区的差距及可借鉴经验,提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将中国和美国、日本1993~2009年基于经济安全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基于经济安全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状况最弱且不稳定,美国和日本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最强,同时美国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状况也更加稳定;近些年来中国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也一直处在上升阶段,从而中国与美国、日本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的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