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鄂西山区的移民与土地垦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国安 《中国农史》1999,18(1):16-28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宜农土地的垦殖基本饱和,人口继续膨胀,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严峻的生存危机迫使人们大量涌入资源丰富、荒而未辟的广大山区,从而掀起山区开发的高潮。鄂西山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鄂西山区的人口迁移和土地垦殖的研究,试图勾划出该地区农业开发的基本轮廓,并探讨其经济发展规律,以期对当今的农业生产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明清长江中游山区的灌溉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民 《中国农史》1993,12(2):35-47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垦殖的扩张,长江中游丘陵山区的陂塘类小型灌溉水利得到了长足发展(当时科枝条件限内)。各地灌溉设施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发展不平衡。又表现出规模小、存废交替无常等共同特点。这个时期所创建的灌溉设施中,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由于垦殖盲目扩张,垦殖与水利建设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垦殖过度给水利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水利难以保证农业垦殖的维持与发展。山区农民“以水为命”,“惜水如血”,在灌溉水利的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何妥善处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灌溉与多种经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至今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明清长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开拓耕地,增加粮食生产,再次出现了占江围湖,与水争地的狂潮。围垦活动主要集中于鄱阳湖、江汉平原、洞庭湖、太湖以及长江下游的沿江地区。围垦活动的广泛兴起,使许多平衍沮洳的江湖淤滩得到开发利用,成为膏腴圩田,为稻作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地,促进了新的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盛。然而,大规模围垦江湖滩地,促使湖泊淤堙,从而使自然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这样,一方面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湖地区的蓄泄矛盾,加重了洪涝灾害;另一方面,迫使人们奋起抗灾,从而推动了圩区防汛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洞庭湖的兴衰、演变与湖垸农业的关系;认为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是长期泥沙淤积与大规模围垦的必然结果:泥沙进入洞庭湖淤积,是形成湖垸农业的基础;围湖垦殖是泥沙淤积的结果,大规模围垦加速了洞庭湖的萎缩;湖盆的急剧萎缩,减少了湖泊的调蓄能力,是洪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湖垸农业就是一部先淤后垦、先垦后围、围湖垦殖、湖垸转换的历史;在分析洪涝灾害规律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退田还湖区几种替代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它在历史上的大规模开发是在明朝立国以后,其特点表现为以江西籍移民为主的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促进了以围垦湖荒为主要特色的垸田经济的发展,堤垸的兴废与农业生产的丰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量湖荒的垦殖使江汉平原的水稻生产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崛起为全国新的米粮中心,同时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的发展亦并行不悖,形成粮、经兼重的作物格局;米、棉等农产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又促进了该地区商业活动的发展与城镇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明清美洲农作物引进对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蓝勇 《中国农史》2001,20(4):3-14
明清之际玉米、马铃薯、红薯的传入和推广除了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外,还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是为清代“人口奇迹”创造了基本条件,使南方亚热带山区形成了结构性的贫困,制约了亚热带山区产出多样性而来的商品经济发展,从而影响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形成,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7.
本调查所指的贵州西部山区,主要包括毕节地区大部、盘县特区、六枝特区、水城特区大部、黔西南州的晴隆、普安、兴仁大部、安顺地区的普定、镇宁、关岭、紫云等在内的一大片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点是:地形切割强烈,岩溶地貌广泛发育;人口密度大,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垦殖率高,均高于全省平均垦殖率的一倍到两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全省的28个贫困县,西部山区占了近一半,且都集中连片。西部山区偏僻边远,受外界影响小,除水城,六枝外,工业发展水平都很低,等等。这些特点使得西部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材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根本不同的背景和特点。本调查旨在揭示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和难度,并力图进行以历史现状为背景的社会科学分析,而不是通常的以自然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是对贵州省情认识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王宝卿 《中国农史》2006,25(3):48-61
由于美洲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等特性决定其在中国北方旱作区得以大面积的快速推广。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大土地所有者减少。小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出现分散状态是其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芳 《中国农史》1997,16(1):24-31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乾嘉垦殖对四川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勇 《中国农史》1993,12(1):19-28
本文用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清代康乾嘉时期四川人口膨胀和不合理的垦殖对清后期四川农业生态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提出康乾复垦带来了四川经济繁荣,但以后乾嘉时期人口膨胀和四缘山地陡坡垦殖,大量破坏森林,加重水土流失,极大地破坏后期农业生态环境,使土壤日趋贫瘠,自然灾害频率增大,部分农作物单产下降,是造成清后期四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顶 《林业经济问题》2013,33(1):8-12,17
清代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演化趋势。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排除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清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这种演化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主要有农业垦殖、木材买卖贸易、矿业开发、烧制木炭、以及战争毁林等其它途径。这期间人们也不乏对祁连山区森林的保护,但总体上没有能遏制森林不断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红姑娘"是一种红薯,一直以来,她默默无闻,生长在中越边境的十万大山的南麓,长在深山人未识。如今,女大十八变,美名远扬,还"远嫁"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红姑娘"红薯作为东兴的农业龙头生产作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在2008年取得产地、产品认证后,"红姑娘"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开始显现,并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红薯是陕西省主要粮饲作物,近年因我国生猪售价高、效益好而发展迅速,特别是淀粉工业转向了薯业,极大地提高了红薯经济效益。同时也对红薯品种、质量、产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脱毒红薯具有淀粉含量高(20%左右)、产量高(亩产可达3500~4000公斤)、品质好、抗性强、效益好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户欢迎。现将脱毒红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清代陕南地区的移民、农业垦殖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农业垦殖活动顺应自然规律,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便能够促进自然界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良性循环,使人类获得丰富的自然之赐;如果忽视自然规律,采取盲目、野蛮的开发手段,就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垦殖史上,以上两个方面都同时存在,但各自所占比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又是各不相同的。本文仅就清代陕西南部农业垦殖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关系作一简略考察,以便为当代农业经济开发活动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延年益寿话红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薯在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我国红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其次是日本、美国、印度及东南亚各国 ,美洲、非洲等地栽培也很普遍。红薯适应性广 ,栽培上除对温度要求较严外 ,对其他条件要求不高。其主要产区在北纬 4 0°以南的广大地区 ,但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最为适宜。我国南至台湾、海南岛 ,北到吉林、辽宁都有种植。红薯是仅次于水稻的高产作物 ,单产可达 1 0 0 0~ 50 0 0公斤。湖南省是产粮大省 ,每年种植红薯达 2 8万公顷 ,总产量达到 50 0万吨 ,居全国各省区前列。一我国古代中医在“本草纲目”中赞誉红薯性味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供给是有限的,现有耕地又因各种占用锐减,因此迫切需要增加耕地,保证"占补平衡"。沿海滩涂是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围垦是江苏省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对缓解江苏用地日益紧缺的矛盾,推动沿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用模糊理论对条子泥围垦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分析,从养殖收益、农业生态收益等方面分析该项目的社会总效益。量化分析各因素对条子泥项目的影响,并从理论方面分析条子泥建设对东台市的巨大影响,从而得出条子泥围垦项目的建设社会效益巨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简称作物所)主要从事水稻、棉花、小麦、蔬菜、红薯、大麦、玉米、绿豆等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科研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产业初具规模。现有在职职工161人,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与山区林业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是我国绝大多数山区县的主导产业,林业及山场资源的开发成败关系到农民脱贫致富及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山区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获得一定程度发展,然而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仍在趋向拉大。山区林业发展及资源开发效益不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对山区林业发展及资源开发的影响?怎样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山区林业资源开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本文将结合实际调查结果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市场经济对山区林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的影响1.1市场对林业发展资源配置和供求调节失灵随着山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伊懋可等人提出的有关"水利系统与自然环境并不总是和谐共生的关系"等论点出发,以历史时期大别山区灌溉水利开发进程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考察对象,申述水利系统过度开发可能引发的负面环境效应问题。可以发现,在南方山地环境下,特别是在山区腹地河流上游的垦殖过程中,灌溉水利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小流域整体生态功能之间往往呈现逆向互动关系。由是指出,水利既是不可替代的农业命脉,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限度与利用边界。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分析广西气候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趋利避害的技术措施,形成了一套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三避"技术,并大面积、多种作物推广应用,创新形成多种模式,提高农业效益,为各地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