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领域逐渐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很多学者都在就如何着眼于长期改革的基础上,寻找现实的动力源泉和激励相容的机制机理。文章就我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进行了探析,首先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指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旨在使国家发展更加体现战略思维的"平常心态":长远眼界、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上,经济学家、服装品牌代表、百货行业与资深时尚咨询机构的相关人士聚集一堂,他们就服装品牌建设应具备的新思维、零售商应关注的新趋势、借势北京奥运本土品牌应具有的作为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傅石 《中国经贸》2008,(17):62-64
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上,经济学家、服装品牌代表、百货行业与资深时尚咨询机构的相关人士聚集一堂,他们就服装品牌建设应具备的新思维、零售商应关注的新趋势、借势北京奥运本土品牌应具有的作为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具体到图书领域,它为图书品牌的塑建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整合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呈现出精准、移动、即时的新特征,图书品牌的价值传播策略是图书营销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李倩文 《理论观察》2014,(1):105-107
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具体到图书领域,它为图书品牌的塑建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整合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呈现出精准、移动、即时的新特征.图书品牌的价值传播策略是图书营销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品牌生态学--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势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基于对品牌问题的复杂性及生态特征的分析 ,结合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的背景 ,提出了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向 :品牌生态学 ,并着重就品牌生态学这一新学科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基本原理等进行了初步界定  相似文献   

7.
卢雅芬 《浙江经济》2014,(24):52-53
品牌建设是品牌拥有者对品牌进行的设计、宣传、维护的行为。品牌经济是生产力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经济要素,带动经济整体运营的一种市场经济高级阶段形态,具有一系列新的结构、规范、秩序。在推进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过程中,企业是主体,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社会需要积极参与。近年来,浙江省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了阿里巴巴、万向、美特斯邦威、绿城房产、吉利汽车等一批知名企业,创造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与浙江经济发展规模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要求相比,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品牌消费新趋势的要求相比,与更大领域、更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市场竞争的要求相比,浙江的品牌建设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围绕加快建设品牌强省的目标,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更早更好地实现“浙江产品”向“浙江品牌”转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品牌事业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各行业和各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尤为可喜的是一大批中国新品牌在迅速崛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和生力军,中国新品牌的概念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响应。10月 15日,中国新品牌论坛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新品牌工程及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在“中国新品牌论坛”上,与会领导、嘉宾、企业家汇聚一堂,就品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入世后我国现代企业人才培育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以及人才培育发展的新趋势 ,并提出了高等学校应采取的一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0.
赵岩  王海峰 《改革与战略》2009,25(6):143-146
集群化发展是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文章在分析了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后指出,加快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需要结合省情,以内源型品牌企业为核心,政府进一步自上而下的科学规划与企业自下而上的自主发展相结合,分地区、分行业、有主次、有步骤地进行,以提高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失衡的利益考察——基于估值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估值视角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利益分配格局。在分析估值效应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选取失衡中心美国与贸易顺差国日本和中国为分析对象,利用估值效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球经济失衡期间,美国的净国外资产变动存在相当大的正估值,与之相应的最大贸易顺差国日本和中国的净国外资产变动中存在巨大的负估值,意味着与外部失衡相应的国际资本流动收益为美国提供了稳定的融资来源,相当于实现了从顺差国向美国的财富转移。  相似文献   

12.
文彬 《改革与战略》2009,25(5):72-74
全球金融海啸以前,我国经济失衡的基本特征是:国际收支顺差透过储备资产引发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国内房地产投资过热。文章通过对国际收支顺差、外商投资与国内房地产投资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国际收支顺差与外商投资是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并依此提出扭转经济对出口与投资依赖的格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外资流向、规范管理房地产投资等标本兼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易金平 《特区经济》2011,(5):106-107
本文对次贷危机后美、欧、G20等的金融监管改革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着重从其中六组关系的认识与把握上,提出了若干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几年外贸顺差的连创新高,并且进、出口增长的走势与世界经济的联动性日益明显,我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大环境当中。同时,我们外贸结构的升级也正在以更快的步伐前进,我国双边贸易的高速增长仍将维持一段时间。中国股市在经历了“2.27”暴跌之后,全球各主要股市随后也遭到重挫。笔者并不认为目前中国的股市对于全球市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但是全球石油美元的流动以及日元利差交易的变化情况已经逐渐受到国内投资者的重视,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了全球市场的重要一环。在国内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世界联动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外部因素对于国内经济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要从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经验当中吸取金融安全监管方面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全球失衡突出表现在美国持续收支逆差和新兴市场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持续顺差之间的矛盾,但是传统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这一失衡现象。基于金融全球化加深的事实,我们重点考察金融发展是否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我们将金融发展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按照传导机制的思路进行解释,并利用1994~2004年81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全球范围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这种传导机制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并且这种显著性受制于各国的政府治理发展状况,所以传导作用因国而异,在发达国家、东亚新兴市场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同。因此,单个国家(如中国)并不是导致当前失衡的主要原因,失衡的中国责任论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汤胜 《特区经济》2006,(11):179-180
本文分析了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理财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如何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降低外汇风险,如何进行跨国财务规划与资本预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以来日元汇率出现大幅上升,其主因是金融危机前累积的经常项目顺差及危机后美国经济衰退和日美利差缩小带来的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日本政府无力干预汇市则是危机后日元升值得以持续的条件,中国增持日本国债并非升值主因。在金融危机和日本财政、货币政策均受制约的背景下,日元升值可能给日本出口和宏观经济带来比20世纪80年代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鉴于日本经济基本面走势和财务省加大汇市干预力度及大地震的影响,日元升值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相似文献   

18.
刘梦琴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8):66-68,73
发展劳务经济是人口大省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选择。但是,劳务输出在给输出地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付出了很高的社会、经济成本,使输出地未来发展存在诸多隐患。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劳务输出地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劳务输出地一方面要把人力资源这一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对回归的人力资源要正确引导、扶持,使之走向创业或再次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及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但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有限、科技创新支持体系欠缺、龙头企业整体实力较弱、外部发展环境较差等制约因素,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机制、利益机制、保障机制,提出推动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降低经营风险、健全利益分享机制等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魏鹏娟 《特区经济》2008,235(8):75-77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经济转型、体制转换以及全球化等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其内在机制,更需要健全的外部环境支撑,才能有效避免这一制度的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