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已普遍得到西方国家关注的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摆到了我国审计界的面前。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对审计风险的识别,提出了如何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重塑注册会计师公正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2.
3.
随着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CPA)在执业中面临的审计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审计风险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审计风险,维护CPA及事务所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CPA审计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 一、社会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各种经济组织的经济业务类型复杂,租赁、收购、 相似文献
5.
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人们对审计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入,社会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如何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及杜会法律环境方面的因素属于客观方面的原因,审计人员及其在进行审计过程中使用方法不当等因素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被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加大了审计的难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依法自主经营、自负… 相似文献
7.
8.
9.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及经济业务的复杂化程度的提高,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幻使得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因而怎样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更好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效益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拟就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特点及其控制做一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国内外一些上市公司相继发生财务欺诈案件,损害了投资者和雇员的利益,也使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审计风险这一课题。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投资者和相关利益集团的经济损失,已成为会计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研究,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并针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成因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将审计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减少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1.
审计风险及其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案件的增多,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也在逐渐增加,越来越需要研究审计风险。从审计风险的定义入手,指出审计风险最终应是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揭示了审计风险形成的三方面原因,并提出了审计风险管理三环节以及具体的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张伟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4):53-57
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特殊性、隐蔽性、持久性和可控性特征,其形成原因包括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要防范内部审计风险,需要从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更新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改善微观环境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论述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进步和审计程序的变化,以及目前在我国推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难点,以期为推动我国风险审计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其推行难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发布的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修订了我国现行审计风险准则。本次修订的核心是启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以提高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虽然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理论上有显著的进步,但在我国现阶段推行面临着环境、制度、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向阳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19(4):34-36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全局战略观的眼光评价客户的所有经营行为的有效性,将风险置身于审计的全过程。本文分析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对现阶段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其局限性,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位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针对内部审计如何定位,内部审计包括的内容提出一些看法,并结合会计电算化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控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就必须对整个工程成本进行严格地控制,并在整个工程或者分项工程完成后积极做好工程结算审核工作,从而强化工程结算审核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但是由于工程结算审核需要在大量事实和依据上进行,使得审核过程出现了诸多问题,对预结算的准确有效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就工程结算审核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