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镇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可以依法转让给其他单位。企业无形资产的转让分为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转让两种。所有权是指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其无形资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使用权是使用者按照无形资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本文对企业无形资产转让的两种方式应采取的不同会计核算方法,作一简要介绍。(一)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的核算企业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是将对该项无形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全部让渡给受让方,转让后出让方不再拥有该项无形资产。其帐务处理可分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 ,认为当前事业单位在会计实务中 ,对有关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的核算存在几个问题 :1 无形资产的转让不入账。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其中土地使用权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在一定期间内享有开发、利用、经营等活动的权利。现在一些事业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是原先通过行政划拨获得的 ,拥有的是并未入账的土地使用权 ,不能在会计报表中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但是 ,当事业单位将其…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企业开展无形资产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按现代企业无形资产涵盖内容来划分,它又可分为知识产权和行为性权利两类。这两类无形资产的实质都是为企业提供某种法定权利、特权或优势,拥有这些  相似文献   

4.
刘美林 《财会通讯》2008,(5):114-115
企业土地使用权指国家准许某一企业在一定期间对国有土地享有开发、利用、经营的权利。土地公有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且有法律依据,在我国全体公民中已经形成共识。但在企业会计核算上,仍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待探讨。  相似文献   

5.
周萍 《审计与理财》2001,(Z1):26-27
一、对无形资产的界定 <无形资产准则>第三条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笔者认为,这一定义还是未能清楚地概括出无形资产的特性,以上列举法也很难准确界定无形资产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土地使用权的核算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其中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确定为"无形资产",但改变土地使用权用途,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取得确凿证据(即:(1)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应当就改变房地产用途形成正式的书面决议,(2)房地产因用途改变而发生实际状态上的改变。)时应将其转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源泉无形资产是指能够长期使用、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而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有关法规规定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没有一定实物形态,但能在今后的使用过程当中为单位带来效益,也是一种重要的国有资产。无形资产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无形资产无独立主体,但通常又依托于实体。例如,土地使用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在第12章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内容。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是指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其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在《物权法》颁布之前被称作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9.
1998年,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医院财务制度》第36条对医院无形资产管理有如下之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著作权、版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及其他财产权利等。  相似文献   

10.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对于土地或者土地使用权,会计上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和操作办法,但将其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和核算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与不足,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当按照取得时所支付的价款及相关税费确认为无形资产。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其相关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应当计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  相似文献   

12.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对于土地或者土地使用权,会计上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和操作办法,但将其作为无形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仍存在较大缺陷和不足,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1.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当按照取得时所支付的价款及相关税费确认为无形资产。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其相关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应当计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企业外购房屋建筑物所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土地使用权以及建筑物的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对土地实行有偿有限期使用等制度和土地使用杈具有有用性、稀缺性及存在有效需求,所以,企业土地使用权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其会计核算必须遵照新<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无形资产的核算规定执行.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运用,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武清荣 《河北企业》2012,(10):32-32
<正>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一般企业(非房地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再在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反映,而是在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反映,除非该土地使用权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此两种情况土地使用权在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反映,非本文论述的内容。一、三通一平等的账务处理三通指的是通水、通电和通路,一平指的是平整场地,可以进行施工。现阶段,一般企业非公益用途土地使用权的获得一般通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以"招、拍、挂"的方式从一级市场取得,或者通过二级市场取得。通过一级市场取得的土  相似文献   

16.
刘颖 《天津财会》2003,(3):45-46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准则)第21条规定: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应将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予以结转。结转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一次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47条规定: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本制度规定的期限分期摊销。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时,应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土地使用权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探讨○江西财经大学李金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准许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对国有土地享有开发、利用和经营的权利。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大致有三种:①从政府或其他单位购得土地使用权;②其他单位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投入;③通过行政...  相似文献   

18.
当前,作为国有企业的公交行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迫在眉睫。在公交企业改制过程中,公交线路使用权是否应列入无形资产并进行评估?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无形资产具有如下外在特征:一是不具有实物形态,不具有实物形态是无形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征之一。二是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能在超过企业一个经营周期内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三是无形资…  相似文献   

19.
“土地使用权”核算中税收征纳双方容易发生争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有的企业帐簿中列有“固定资产——土地”;二是已列入房产原值的土地价值经评估后,对能单独反映的土地价值,能否从房产原值中剔出来,列入“固定资产——土地”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三是企业现在购置的土地使用权,在会计核算上是列入“固定资产——土地”还是“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正确理解此类问题,既涉及纳税人会计核算、  相似文献   

20.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从定义可以看出,无形资产主要特征为:1、不具有实物形态;2、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3、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4、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与现行税收政策的规定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计算所得税时,往往要作出适当的纳税调整。现分别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