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福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2007年东盟已跃居福建省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为福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福建民营企业在开拓东盟市场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论述福建民营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现状入手,针对民营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福建外向型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福建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文章从福建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有特色出发,深入分析福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探索了应对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福建--东盟双向投资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福建-东盟双向投资面临新契机。东盟是福建重要的贸易伙伴,展望未来,福建省应充分利用华侨华人的特殊桥梁作用,不断拓展与东盟的相互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4.
伍启明 《广西经济》2013,(10):15-16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交往合作更加密切,已成为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新高地。作为对东盟国家开放合作的前沿,广西需要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促进中国与东盟双方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建设南宁至新加坡经济走廊。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福建自贸区的成立,"离岸金融业务"成为了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离岸金融业务的出现对福建省来说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离岸金融业务增进了闽台间的交流,更好地发展了福建独特的地缘优势,促进其自身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但同时离岸金融业务也存在着发展不完善、片区经济不协调、管理机制不足等诸多问题,福建省应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贸易发展方式,加大创新力度,实行三大片区优势互补,以实现和台湾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完善福建自贸区银行服务离岸金融业务,使其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邓希 《广西经济》2014,(4):34-35
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建成后,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关联度日趋紧密。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双方实现无障碍的联通,不仅会为双方带来经济方面的利益,也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广西与东盟山水相连,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7.
刘义圣  王春丽 《亚太经济》2006,(2):37-40,49
随着福建和东盟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双方产业同构性日益显现,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开始向产业内贸易过渡。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背景下,福建和东盟要实现“合作共赢”,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就成为双方区域合作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东盟加速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福建省亚洲问题研究所刘秀燕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使东盟各国外向型经济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面对这种压力,东盟各成员国主张通过加强区域内合作来维持发展,最终使东盟成为能与其它区域集团抗衡的、具有相当实...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业已成为福建省的经济增长新亮点,面对着房地产市场如此繁荣的发展,文章着重对福建省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检验福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由此评价福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现象;得出福建省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发展尚属理性,并对福建今后的房地产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福建自贸区是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两岸经贸合作开拓了新的空间。对福建省而言,“海丝”倡议与福建自贸区建立的实行,既是其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机遇,也为福建省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改善了出口贸易环境。福建自贸区作为两岸开放的平台,发挥其在推进两岸经贸融合、建设同国际接轨的贸易环境的重要作用。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将使得福建的经济、产业结构得以提升,促进闽台区域经济一体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自贸区对闽台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提出制约闽台经济一体化的四大因素,给出促进闽台经济一体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贸》2011,(4):33-35
参与自贸区建设,扩大与东盟的合作,成为广西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为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道》2022,(11):58-59
<正>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是区域内经贸合作紧密联系、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成员国面向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望。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2010年1月全面建成,成为涵盖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出2.0的“升级版”。2021年11月,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中方倡议双方“要全面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作用,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中国东盟已进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东盟自贸区再次升级条件成熟、基础扎实。3.0版自贸区建设将引领成员国友好合作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贸》2005,(5):72-72
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商交会)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福建省分会,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大型综合性商品交易盛会。每年5月18日至22日,福建商品交易会与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在中国福州展览城同期举行。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是充分展示福建优势产品的重要平台,也是海内外客商交流沟通,开展贸易投资合作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如何控制并减少碳排放量已成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研讨主题。从2003年提出的福建发展战略新定位——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福建省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费量的不断攀升,由此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为长远发展考虑,要解决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问题,福建省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福建省1997-2017年的碳排放量和金融对碳减排的驱动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如何减少碳排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末,朱基总理与东盟10国达成了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共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政治上有利于密切中国和东盟的友好关系,经济上有助于提高本地区的竞争能力,地缘上有利于促进亚洲的和平与稳定。这无疑也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广西与东盟10国邻近,与越南山水相连,处在中国与东盟统一市场衔接的中心,实际上已成为西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进入东南亚市场的前沿和通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东部,取得了举世瞩目、带动全国的伟大成就。现在,面对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建设的大好机…  相似文献   

16.
当前,作为中国惟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前沿的广西,在努力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注重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建设摆在自治区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断向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7.
广西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的桥梁和纽带,发展面向东盟的商务总部经济,加快建设中国一东盟国际贸易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  相似文献   

18.
自贸区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福建外贸市场多元化发展,为福建企业境外投资创造了优越的软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了福建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自2005年7月正式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协议以来,福建对东盟年出口、进口平均  相似文献   

19.
杨筠  荀关玉 《改革与战略》2011,27(6):120-122,12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区域旅游合作也成为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产业带建设的现状。文章认为,云南省与东南亚国际旅游产业带的建设应分为三个步骤:将昆明建成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云南与东南亚邻国的无障碍旅游区和共建泛西南—东盟国际旅游合作区。  相似文献   

20.
双边/多边FTA的蓬勃发展,无论对中国-东盟FTA还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积累经验,深化中国-东盟FTA的发展,谋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由可能变为现实;又可能分散各自的注意力,降低参与中国-东盟FTA建设的积极性,使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处于散沙状态。切实形成机制协调,加快中国-东盟FTA深化与拓展的步伐,成为双边/多边FTA对推进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