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两大思路(一)中介目标法框架下的中介目标选择自从中介目标出现在货币政策框架中以后,理论界对于选择哪些经济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探讨便没有停息过,起初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于选择一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设立单一的中介目标制度。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中介目标观点和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观点,此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以信贷总量、汇率、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观点。从战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中可以看到,中介目标总体上经历了从数量型目标向价格型目标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虽仍具备合理性,却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同时,由于利率形成机制并不完善,利率暂时不能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前我国应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直接中介目标,而以利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体系目前正在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这个过程中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与结构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探究社会融资规模是否能作为货币政策的合理中介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的规模和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计量分析工具对社会融资规模及货币政策目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于检测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和执行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指标都不再适合做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率必然成为可行的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短期内在我国不可行,而在长期内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申琳 《经济视角》2006,(11):75-77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两大思路 (一)中介目标法框架下的中介目标选择 自从中介目标出现在货币政策框架中以后,理论界对于选择哪些经济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探讨便没有停息过,起初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于选择一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设立单一的中介目标制度。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7,(8):78-93
本文试图从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对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利率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解释,论文运用回归分析模型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以"宏观货币政策实施→信贷市场变化→民间借贷利率调整"为分析路径,实证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将引导民间借贷利率上行,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存在差异。与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所不同,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未能显著影响民间借贷利率。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立场对民间借贷利率的传导路径中,以信贷利率、信贷规模及银行风险承担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信贷市场通过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者主张中国应该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而采用利率中介目标。凯恩斯因其以利率为关键变量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主张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过,凯恩斯也认为利率目标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当经济中出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会失效,但后来的实证分析及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无穷大的流动性陷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在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倒是存在“零利率限制”之虞。另外,单纯的利率目标还会因为缺乏货币政策“名义锚”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8年1月到2006年6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主要运用VA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传导渠道进行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发现:(1)货币供应量M2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它对经济变量的解释(预测)能力远高于其他货币变量;(2)货币供应量M2对工业增加值和CPI作出系统性的反应,且M2新息是由央行决定的,表明货币供应量M2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3)我国基本不存在货币传导渠道,主要的传导渠道是银行贷款,信贷规模是事实上的中介目标,直接调控经济,并引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因而,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际上是两个——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M2,这种调控模式在1998年前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4)两个中介目标调控不同的领域:信贷规模主要针对实体经济,货币供应量主要针对金融市场,这是我国央行的一种现实选择,央行也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一致和协调。上述结论对于货币政策实践是有意义的,表明我们更应关注信贷规模指标并以此为核心来调控经济。当然,这种货币传导模式存在缺陷,只是阶段性地起作用。从未来的发展模式来看,要采用包含更多信息的利率作为政策中介,其前提条件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2011年放缓了增长速度,市场经济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时期,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以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研究对象,选择利率作为我国中介目标,从而得到构建合理的利率结构、完善金融市场改革机制中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常态下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发生新的转变,传导效果更加不确定,疏通的难度也增大,以利率调节为主的价格型货币政策模式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转型的主要目标。对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利率走廊机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向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转型;继续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健全与市场化相适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优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传导机制的作用;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市场的比重,以提高我国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不再以传统M系列值作为唯一或主要选择,而选择短期利率作为中介指标,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中央银行理论与实践发展现实.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开始培育自己的短期利率体系,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中的隔夜利率就是这个短期利率体系的核心部分.那么,Shibor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在实践上是否可行,这是可以通过实证来加以证明的.而且,通过这样一个实证可以确定:中国货币政策在中介指标选择上有必要做出如下变革性调整:建立和培育中国自己的短期利率体系,借以提高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对市场变化和经济反应时效要求的整体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刘宁 《经济师》2010,(4):8-10,14
文章在普尔基本模型和引入金融创新的扩展普尔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普尔基本模型实证结果表明1996-2009年中央银行应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引入金融创新的扩展普尔模型实证结果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1996-2009年我国应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势更趋明显。总之,在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势在逐渐下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逐步由货币供应量向利率过渡。  相似文献   

13.
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恰当选择,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数量型指标向价格型指标的转移。本文分别就数量型指标与价格型指标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实证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M2指标已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主体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投资,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趋于减弱;社会融资规模更能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但其传导效应尚未有效形成,仍有完善空间,预期可成为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强劲之源;价格型指标具有比数量型指标更好的传导效应,基于真实交易形成的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显示出较好的传导效果。本论文建议现阶段中央银行务实的选择是数量与价格指标并用,持续优化社会融资规模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1.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央行金融调控的艺术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总量调控与结构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机制,坚持货币政策目标单一性即以稳定货币值为前提。2.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首要的是应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弹性,这就要改善处理好货币供应量、贷款增速、物价目标、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等问题,特别是要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需要相适应,促使金融规模和结构、实体经济规模和结构相适应。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15.
开放经济下不同目标制的最优货币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简单宏观经济模型,本文分析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如何实现不同目标制下的最优货币政策.研究发现.浮动汇率制成为稳定国内经济、有效应对国内外冲击、实施独立和内向型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对于我国中央银行而言,现阶段更为可行的货币政策规则是通过逐渐放宽汇率波动的区间并与随机干预相结合的办法来有步骤的实现浮动汇率制,并将实际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但仍为正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6.
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操作变量的影响是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选择,以及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操作变量(即利率和基础货币)的影响渠道,并以货币政策规则模型为基础,对中国1996-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基础货币和利率都对中美实际汇率的变动作出了显著的反应,中美实际汇率升值引起基础货币增加而名义利率上升,这意味着我们在构建新的宏观调控框架时要考虑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过程中不能轻易地放弃汇率目标而专注于通货膨胀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与货币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正面临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稳中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人口结构老龄化等结构性变化。文章认为,中长期的货币政策取向应关注和积极适应上述变化,保持稳健而适当趋紧的总体取向,更加突出稳定物价的目标,重新认识合理的货币总量水平和社会融资规模,以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一步发挥价格工具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测度货币政策效应:方法论假说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0.调节货币供给与信贷资金总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运作形式,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世界性趋势相一致,名义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本文在根据总供给函数构建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理论框架的支持下,通过考察我国1979—1990年间名义货币供应量及其与同期以国民收入为代表的实际变量间的互动关系,来事后(exante)测度该时期内名义货币供应量管理对经济稳定政策目标的实际作用。 由于可利用的统计资料在因果关系检验方面的局限,这里设立的测度货币政策效应的方法论假说也许较所给出的结论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型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运信 《经济论坛》2005,(24):37-39
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在当前基本上还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在逐步下降,对于这一点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而利率和汇率又不具备充当主要中介目标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当前还应该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的中介目标,但也要做好放弃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和中介目标转型的准备。在目前继续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中,怎样提高它的有效性呢?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SVAR模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与人民币汇率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汇率冲击的反应具有逆经济风向的操作特征,汇率升值,货币政策扩张;而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也符合经济理论,货币政策扩张会引起人民币汇率贬值。同时,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时,汇率水平的反应表现为经典的超调现象,但在名义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时,汇率的反应曲线则表现为延迟的超调现象。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变动非常敏感,相反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