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胜良 《时代经贸》2012,(14):33-34
为加强和改善会计信息质量行政监管工作,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文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行政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会计信息质量行政监管的具体对策,特别是建立会计信息诚信档案、实行动态分类监管、增强会计信息行政监臂力量、重视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功能、完善会计行政监管手段、加强行政监管的宣传报道等方面内容,为政府部门优化会计信息质量行政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博霓 《新经济》2014,(26):61-62
金融机构在监管制度下的变革是金融行业自由化发展的产物,国家的金融监管成为金融行业逻辑的延伸,金融演变与金融监管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进行动态发展并保持均衡,有效发挥优化市场资源的作用。金融危机的出现成为引起金融演变下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矛盾的不和谐因素。加强对金融危机的思考,维护市场的稳定、保持经济发展,控制风险成为关键,本文对金融机构创新机制监管进行概述,对金融机构监管制度下风险投资进行管理,总结出金融机构监管控制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金融结构变迁要求具有动态适应性的金融监管制度,在金融结构变迁的过程中动态的调整金融监管制度能控制金融风险,增强金融系统的资金配置效率并促进金融结构的变迁。目标金融监管制度应具有前瞻性、经济可行和一定的弹性,我们应当以金融结构变迁为基础,逐渐从以行政干预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监管过渡到以行业自律为主、行政干预为辅的监管结构;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从分业监管过渡到统一监管。  相似文献   

4.
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颁布后,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银行资本质量、流动性管理要求、杠杆率控制和动态损失拨备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情况,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提出了监管标准更高、实施和达标时间更早的中国银行业监管标准,初步形成了未来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旨在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资本协议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冲击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学群 《经济师》2003,(10):219-220
新资本协议在强调银行业自我管理风险的同时 ,重申了监管当局的监管审查的重要性 ,但是 ,监管当局的监管中心已由现在的管制转向监督 ;监管由注重某一时点的财务报表 ,转向更为动态的监管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这要求监管当局发展自己的风险管理技术 ,在人员和技巧上提高监管能力 ,正确评估银行业的金融风险。而新协议下银行资本的高度风险敏感性使得人民银行应更多地考虑其制定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的潜在风险 ,为此 ,新成立的金融监管局需要和人民银行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6.
杨波 《经济研究导刊》2014,(19):139-141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核心环节。在当今社会里,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公司面临较为严重的偿付能力风险,而原有的静态偿付能力监管已经无法满足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监管。在研究中国保险公司监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其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风险状况,分析动态偿付能力监管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最后提议建立一套标准的具体化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7.
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决采者,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道德观念、经营理念与经营行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效和长远发展.加强和改进对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至关重要。因此,作为基层银监部门,应着力构建对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全方位监管平台,实现对农信社高管人员任前、任时、任后的程序化、规范化动态监管。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保险公司自律能力的增强和市场秩序的好转 ,保险监管将逐步向国际上通行的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过渡。文章分析比较了国际上现行的三类偿付能力监管方法 :静态测试方法、动态测试方法以及动态财务分析方法 ,并从中得到对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系统地评价了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巴塞尔委员会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的确定,量化监管下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及其矫正机制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问题。本文讨论了资本监管与会计监管这两个最为重要的量化监管制度所导致的顺周期性。前者的顺周期性源于风险评估技术的内在缺陷,后者的顺周期性则主要通过贷款损失准备与公允价值计量予以体现。本文提出了四点相应的矫正机制,包括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逆周期调整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入动态贷款损失准备机制;在不活跃市场中慎用公允价值计量;加强与会计准则及货币政策制定机构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