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外企业》2003,(2):21-30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扬州市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务输出,对于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扬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的现代化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为城市经济注入活力,推动城市化、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进城,无论是对农村还是对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流人地区而言,外来劳动力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而且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带动了城市餐饮业、商业、服务业、房产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城市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客观上促进了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对流出地区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不仅减轻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巩固了当地的稳定局面,而且还通过诚实劳动带回大量的资金、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进城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盲目性,会使流入地区一定时期的吸纳就业容量受到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导』而不能『堵』,堵是堵不住的。关键是要加强管理,因势利导,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全面促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经济因素、教育培训和劳动力的供需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灰关联分析,掌握各个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以便根据研究出来的影响力,制定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对策。  相似文献   

4.
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作为农业第一大省,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发展劳务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劳务经济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等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针对河南省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六大问题,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户籍制度、发展城镇经济、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改革土地制度、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和以品牌战略拓展劳务输出空间的发展对策,促进农民有效增收。  相似文献   

5.
1978年小岗村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土地大包干的序幕,掀起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迫使在中国存在二十多年之久的人民公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场运动极大的激起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务工人员,农民工这个称谓就渐渐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1978年小岗村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土地大包干的序幕,掀起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迫使在中国存在二十多年之久的人民公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场运动极大的激起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务工人员,农民工这个称谓就渐渐出现了。  相似文献   

7.
珠海市地处广东省南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不断扩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打工者。外来工的大量涌入一方面对缓解珠海发展初期劳动力供给紧张局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人员的无序流动又对珠海的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基础设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结构经历了深刻变化,由集体公社转向了联产承包到户,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动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大量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而城镇用工环境的变化又使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绝不亚于城市企业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一、目前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一是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数量在相对减少。随着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服务社会化不断延  相似文献   

10.
自80年代后期,中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流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特别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最为集中,如上海、北京...  相似文献   

11.
牛玲 《中外企业家》2020,(4):106-107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新常态"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趋于稳定,资本市场构成逐渐成熟,这就促使着我国经济发展要向高新型、创新型企业进行转型。这种转型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型人才劳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仍旧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流,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足而城市有效劳动力缺失以及无效劳动力过多等问题。本文将集中探讨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且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何平 《中国就业》2006,(7):12-16
工业化、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就业。大量农民工离开乡村跨区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找到了出路,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为城市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角度看,必须解决往返于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势在必然。如何正确面对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这是各级政府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也就是说,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引导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怎样避免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从而使其有序流动?怎样使农村劳务输出不仅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也能带动一方经济快速发展?有识之士认为,必须合理组织农民工进城,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冲击波肖晓光(一)近两年来,在我国不少地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涌入城市的各种生产、经营领域就业,对城市劳动力就业构成了明显冲击,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排挤城市劳动力的现象。据我们调查发现,当前普遍出现的这种农村劳动力排挤城市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沿边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流的"民工潮",一浪高过一浪地涌向这些地区。这种转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就业增加了压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人发达地区和城镇的现象,是我国特有国情长期积聚的结果,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固有现象,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对此,阻挡是挡不住的,只能因势利导,科学运筹,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1.保护其合理性,抑制其盲目性。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其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也大体如此。应当说,我们用这么多劳动力搞饭吃,搞衣穿,无论从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都是不合理的。如经济比较发达的美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现状及维权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劳动力第一大国,除了城市有大量以"富余"职工出现的过剩劳动力外,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据有关估计,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高达1、5亿.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松江区各镇、街道及松江工业区的经济发展快速,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平衡性从而导致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地区性差异较大:松江工业区、各街道及东北部各镇的一些企业已难以招到当地劳动力,需要大量使用外劳力,而另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个普遍的国际现象和基本规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4%,约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目前全国有农业劳动力4.4亿多,按照中国目前的耕作技术和经济水平,全国有2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就够了.照此计算,除了已转移的1亿多外,全国现有农业剩余劳动力1.3亿左右,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3.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对我国以往农村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优势,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价值,因此潜在优势并不等于现实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甘肃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这集中表现在:一是近两年来,国家实施了以扩大内需淡中心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加大了对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促进了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展。二是作为乡镇企业载体的小城镇,逐步培育和完善了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繁荣,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筑起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在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三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客观上要求农业加快实现产业化的规模化经营,势必使大量劳动力从传统的农地耕种中解放出来,加快向城市转化的进程。四是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建设资金已刷国家投资的单一形式逐步向包括国家、内资、外资及个人在内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转变,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