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娟 《江南论坛》2022,(12):58-62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扬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具有文旅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坚实、多项工作率先启动的优势,但目前仍存在文旅融合不深入、文旅需求不充分、支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通过突出运河文旅主题、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培育产业融合业态,不断深化文旅融合水平;通过凸显运河地理脉络、展示运河文化肌理、彰显运河时代价值、深化运河文化传播,不断增强运河文旅吸引力;通过完善市域及城际合作机制、提升旅游交通和服务配套,不断优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
刘瑞新 《经济师》2014,(8):211-212
通过对来扬州的220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维度考察游客对扬州旅游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游客对扬州旅游表示满意。同时游客也反映旅游中存在不足之处,对此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孙萍 《生产力研究》2008,(23):66-68
城市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主体,文章对城市旅游的竞争现状及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时以旅游城市扬州为例,在分析城市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扬州应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实行多元化的旅游产业经营战略,完善景区点的企业制度建设,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产业,以期扬州旅游业在区域竞争中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亚辉  吴小伟 《经济论坛》2013,(11):102-105
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运河旅游资源的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与特尔菲法(Delphi法),建立了针对这种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值及综合评分值,最后对其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实现了淮安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以期对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相似文献   

5.
潘长宏  纪花 《经济师》2012,(7):223-225
文章分析了扬州儒商文化旅游产品的类型及现状,依据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提出在挖掘儒商遗迹及艺术瑰宝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其周边人文环境及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儒商文化旅游产品,构建扬州儒商文化旅游市场,培育扬州市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徐卫萍  赵金霞 《经济师》2010,(8):265-266
扬州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呈现出主题特色逐步显现、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外部环境明显好转等特点,成为扬州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扬州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产品结构、服务管理、配套设施以及宣传促销等方面需进一步强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文化旅游资源的三个层次全面地总结出山东运河区域的民俗旅游资源,指出山东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认为山东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应"以水为魂,以人为本",以"境界开发"为思路,建议以运河遗产廊道作为主要开发模式,并贯穿其它旅游开发模式,以便形成"长藤结瓜"的大旅游格局.提出运河遗产廊道要重点开发四种运河特色民俗,重点建设五个民俗旅游区和两条民俗旅游线.  相似文献   

8.
孙萍 《经济研究导刊》2008,(17):190-192
创建最佳旅游城市是目前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最高目标。优良的人文、生态和宜居环境是扬州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扬州要立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建设,切实保障旅游者和城市居民的双方利益,实施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的一体化战略,综合提升旅游行政管理效能和行业协调水平,聚集既有优势迅速打开创建最佳绿色旅游城市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保护修缮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缺少的两大自然及人文景观是西湖与大运河。运河杭州段沿线的传统街巷、建筑和景观在运河整体申遗和旅游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规划方案,其产业设施和功能区块随之置换,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以运河申遗及旅游规划项目为研究平台,在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综合对比拱宸桥西、小河直街两大历史街区,对文化遗产恢复、重构运河经济结构、提升建筑与景观品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目标在于研究典型历史街区的共性和差异,提出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模式,并能对同类历史街区的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形式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扬州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就如何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对扬州旅游发展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14年,扬州这座"运河长子",提出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构想,让扬州境内的长江岸线、大运河沿线,会同贯穿其间的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重要水体,形成一个大型生态走廊,从而夯实扬州绿色发展之基,确保"南水北调"一江清水北送。目前,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已跳出扬州一地,成为关系苏中苏北绿色发展的重要省级战略。2016年,江淮生态大走廊被写进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十三五"时期江苏省重大战略之一。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团代表们还在议案中呼吁将江淮生态大走廊纳入国家生态建设规划。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线,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所流经的地级市为主要范围,江淮生态大走廊囊括了江苏省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和徐州五市,串连起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长江、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带,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地和清水走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扬州的全国人大代表高毅进表示,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彰显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全面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探索流域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同步推进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2.
国内游客杭州大运河旅游感知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等方法,对游客基本特征、旅游感知映像评价、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游客的旅游感知角度,科学认识和分析杭州运河旅游发展现状,为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迁,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价值发生了新的转换,其在国家经济、交通、文化等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文章以大运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扬州段为研究实证,论述了沿运河开发的意义、内涵和总体要求,针对当前沿运河地区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出了产业、空间、环境管制等相关战略,为全国其他沿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全面、典型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瘦西湖风景区是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重要对外窗口,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中国著名的湖上园林.2006年12月,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09年被中央文明办、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随着扬州全力推进旅游名城建设、打造第一旅游目的地步伐的加快,作为扬州旅游最具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和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旅游主板块,瘦两湖正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融人文、生态、休闲为一体"5A精致景区的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做优做美,真正将瘦西湖真正构筑成诗画天堂.  相似文献   

15.
枣庄市沿运河文化风景旅游带景区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详细分析山东省枣庄市沿运河区域旅游资源状况的前提下,提出了沿运河文化风景旅游带景区功能总体布局构架,并进行了具体的项目策划。以期为枣庄市沿运河区域进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潘长宏 《经济师》2009,(12):258-259
古城扬州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各个角落。文章以水为切入口,以水文化为抓手,对如何整合资源做强扬州旅游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意象和旅游形象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城市意象研究多侧重于意象空间的感知探讨,关注的是城市现存的意象空间形态,而城市旅游形象研究虽相对成熟,但多是套用了企业形象的研究手法,缺乏从城市意象变迁的角度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生和演变机理.城市意象具有显著的时空维度特征,与城市旅游形象保持紧密的关联性.扬州城市意象从时间纵向的角度上在地理区位的历史变迁、文学作品的意象表达、城市休闲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有鲜明的体现,由此阐释了城市意象变迁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价值;结合扬州城市旅游形象的演变历程,得出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扬州作为传统旅游城市,过去几年各大酒店连锁企业相继抢滩涌入,竞争不断加剧,使得的老牌星级酒店优势不再.本文通过分析扬州星级酒店生存环境,探讨对扬州星级酒店针对游客进行关系营销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提出扬州星级酒店要强调与游客(及利益相关人)建立合作、信任的长期友好关系,把游客的消费行为惯例性化,提高游客的“忠诚度”,从而提高酒店的入住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前城市生态旅游日益兴起,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旅游开发模式.扬州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0.
水休闲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新兴主题,而水休闲旅游本身的规划模式和经营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生态循环程度。旅游活动的发展势必造成对城市水域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空间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研究也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扬州古运河风景区为例,在分析景区地理资源和旅游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构建水休闲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指标,并利用木桶综合推测法计算出风景区水休闲旅游环境综合承载力,为生态循环型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步骤中的开发条件评价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