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自洛古河至黑河与黑龙江交汇处的这一地域,现是我国东北边陲,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这里水阔鱼肥,舟楫便利,“重峦复水,杂沓环抱”;早已是我国古代各民族居住地。远的不说,在十五世纪的明代初叶,达斡尔族就已定居在黑河地区及黑龙江中上游和精奇里江(即今苏联境内的结雅河)流域等广大地区,各部多以地名为氏族名。据《勤勇公纪恩录》记载,当时达斡尔族的郭贝勒氏,从吴默特的前四代祖先萨吉达库起,就已定居在精奇里江左岸布丹河北的郭贝勒阿彦屯。鄂卓氏等定居在雅克萨一带。莫  相似文献   

2.
鄂温克族     
约在公元前两千年,鄂温克祖先就生活在贝加尔湖沿岸的山林里,以后逐渐游猎到黑龙江上游地区。元朝称居住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族为“林中百姓”,清朝称鄂温克族为“树中人”。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 “鄂温克”是民族的自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是“住在山林中的人们”;二是“住在山下的人们。”这后一种解释,据说是相对“鄂伦春”的。过去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同住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一同南迁后,鄂伦春人打猎,被称为山岭上的人们,鄂温克族从事农牧业,住在平原,因此被称为“山下的人们”。鄂温克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和半农半牧的生产中,练就了一套适合寒冷地区生活、生产的本领。他们擅长于滑雪、狩猎、赛马、摔跤等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稀少,现有人口4,132人。“鄂伦春”一语,意为山岭上的人。历代统治者都把鄂伦春民族视为“野人”,汉族和其它民族称为栖林人。据秋甫所著的《鄂伦春人》记载,解放前鄂伦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基本处在原始氏族末期,他们过着一人一马一条枪,兽皮作衣,兽肉为食,住“撮罗子”,经常迁徒的游猎生活。狩猎生产以“乌力  相似文献   

4.
海兰察(?—1793年),姓多拉尔,他世居黑龙江,原是索伦部人,后因军功改隶满洲镶黄旗。清代的索伦部包括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三个民族,一般认为海兰察属于鄂温克族①。海兰察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名将,在清朝统一新疆、击退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等战争中屡立战功,被誉为“武臣之冠,”是鄂温克族的杰出历史人物。海兰察自幼骁勇善射,他最早在东北驻防的索伦军中充当马甲。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进军新疆,平定天山南北两路。号称“轻健之师”的东北索伦官兵被调赴新疆参战,海兰察以索伦马甲从征。他随军转战天山南北,在追…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民族在以游猎为主体漫长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虽然带有浓烈的游猎民族的色彩,但也具有鲜明的鄂伦春民族的特征。鄂伦春人,因所生活的环境不同,而信仰萨满,以狩猎为生。鄂伦春民族出于对自然普遍的敬畏,在生产生活敬祭活动和模仿生物活动技能中逐渐演变出了相对于其他民族的独特艺术,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璀璨明珠。传留至今的狩猎采集类的"斗熊舞"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人,是世居黑龙江及嫩江流域间、兴安岭数千里山林中的一个游猎民族。他们居无定庐,行无定踪,原无管辖。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间征服罗刹,黑龙江设置将军衙门以后,统归五路由布特哈管理:库玛尔河为库玛尔路,阿里河为阿里路,多普库尔河为多普库尔路,托河为托路,毕拉尔河为毕拉尔路。光绪八年(1882年)准设兴安城,置总管衙门,专管五路鄂伦春。光绪十九年(1893年)裁,仍分五路添设协领  相似文献   

7.
布拉戈维申斯克(即海兰泡——译者)为阿穆尔省省会,位于阿穆尔河(即黑龙江——译者)左岸,结雅河(即精奇里江——译者)河口,北纬50度15分,东经127度38分,海拔400—500英尺,地处草原地带,西部和西北部为低矮的丘陵。布拉戈维申斯克为军事哨所,  相似文献   

8.
库玛尔路鄂伦春人自称“库玛尔千”,是库玛尔路人之意[1]。解放前,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东麓,黑龙江支流的坤河、法别拉河、宽河、呼玛尔河、盘古河等河流域内的山林河谷中。东南部毗邻毕拉尔路鄂伦春人,西北部则与大兴安岭东侧的阿力多布库尔路和托河路鄂伦春人相邻。库玛尔路鄂伦春人同其它三路,特别是与毕拉尔路和阿力多布库尔路鄂伦春人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往来和联姻关系。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北方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内外的广阔土地上。鄂伦春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民族才开始实行定居,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形态。鄂伦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口稀少。鄂伦春民族在其长期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其中有些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从鄂伦春民族的婚姻习俗中,可以发现两大特点:一是婚俗的原始性,二是本民族文化与汉族及其他相邻民族文化的融合性。鄂伦春民族婚姻习俗的原始性,为研究人类早期婚姻形态提供了活化石。研究鄂伦春民族婚姻习俗的原始性,既可以使人们窥见到人类早期婚姻制度之一斑,也有助于阐明形成鄂伦春民族个性和民族素质的来龙去脉;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与  相似文献   

10.
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鄂伦春人,这支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保留着通古斯族系一脉相传的渔猎文明,弘扬着北部边陲独具魅力的璀璨文化。其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受到萨满文化的影响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十七世纪中叶,在我国黑龙江北部发生的震惊中外的雅克萨之战,是中华民族收复国土的民族自卫战,也是御敌于国门外的反抗侵略者之战。雅克萨之战以中国之胜利,沙俄之失败而告终,它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第一次战斗,第一次胜利,为中国近代史谱写了最光辉的篇章。这次战争是清朝康熙皇帝亲自部署和统帅的,以达斡尔、索伦为主力并包括满、汉、锡伯、赫哲、鄂伦春、巴尔虎等各民族参加的爱国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它告诉我们一条真理,任何貌似强大的侵略者,在中华民族团结斗争的铁拳下都逃脱  相似文献   

12.
仲夏之际,正是我国北方疆景致壮观,气候格外宜人的黄金季节。在黑龙江流经的土地上,我们开始了上中游历史遗迹的考察之行。先由嫩江陆路抵漠河(北极村),再经水路前往黑龙江源头——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汇合处,嗣后,沿黑龙江顺水而下,经精奇里江口(黑龙江上中游交界处)直至古城瑷珲。  相似文献   

13.
齐齐哈尔地区是个多民族居住区,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世代居住在嫩江、黑龙江流域的土著民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等,还有明、清时代的流人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遗产的抢救、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4.
苏联的那乃人是居住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的那乃区和共青团区。据苏联1979年统计,人口为12523人。在十月革命以前,那乃人被称之为“果尔特”人,十月革命以后,根据民族自称,确定族称为“那乃”人。苏联的那乃人与我国的赫哲人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只是由于《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5月28日签订)和《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11月14日签订)的签订,沙俄霸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那乃与赫哲人才成了跨国而居的民族,而且族称也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建国初只有2000人左右,他们生活的主要载体是“仙人柱”,也就是非常简易的住房。我们党经过解放后7年的艰苦工作,在鄂伦春首领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于1953年在黑河地区完成了历史性的定居。这是鄂伦春民族历史的伟大里程碑,也是世界各游猎民族走向定居的光辉里程。1958年6月,鄂伦春民族完成了全部的定居活动,为世界各游猎民族走向定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萨满教在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沿革如何?崇拜对象、宗教仪式、神具法语、供奉方式、神职人员及其派别、品级、等级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本文围绕这几个问题,试作叙述,就正于大家。 (一) 萨满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我国史籍《清稗类钞》中记载:“萨满教不知所自始,西伯利亚及满洲嫩江之土人多奉之。”从居住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中下游和嫩江两岸的满、蒙古、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和汉族等兄弟民族中长期普遍盛行的萨满教中的活化石,表明这一宗教是原始宗教早期形式演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黑河,地处黑龙江中下游交汇处南岸,因黑龙江得名.黑龙江是我国第三条大河,也是世界上的名河.大江大河是孕育人类的摇篮,自古以来,黑河这块土地上就有满、蒙、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及其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这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美丽富饶和鲜有污染的内蒙古和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个鲜为人知又风俗奇特的“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他是中国五小民族之一,也是独有的稀少民族,他一代又一代地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之中,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他们才开始走出白桦林,走兴安岭,开始耕半猎的定居生活……  相似文献   

19.
高恩林所著《黑龙江政区沿革纪略》一书,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行。这是我省迄今第一部关于改区沿革的专门性著怍。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市、县的置、废、分、合以及治所的迁移等情况,揭示了黑龙江省政区沿革的历史面貌,为探索地方历史和政权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居住在黑龙江的各民族人民,披荆斩棘,辛勤劳动,以至埋骨于野岭荒山。他们的  相似文献   

20.
十七世纪中叶,居住在大小兴安岭中的鄂伦春族人,开始与外界有较多的接触,满、汉、达斡尔等族官员、商贾逐渐介入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这些外族人给鄂伦春人带来了各种铁器,如铁扎枪、猎刀、斧子和铁锅等等。在铁锅传入以前,以肉为食的鄂伦春人是怎样弄熟食物的呢?这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过零星记载,在鄂伦春人的传说、故事中则有较多的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