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支付教育及其相关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的产生原因不能单一地归为家庭经济补给不足,而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鞠楠楠 《中国市场》2014,(33):105-106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提升高校经济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急需应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就业现状,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等角度提出了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家庭环境、自身条件、社会资源的限制等原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贫困毕业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社会和高校工作的一项难题。解决好贫困生就业问题要依靠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本人等多方力量,构建贫困生就业援助体系,以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顺利实现就业,这对于维护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校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来自于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面对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并已引起了国家、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对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及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解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雪峰 《北方经贸》2012,(5):181-182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贫困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分析其主观原因,主要是因为就业环境压力较大、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受到限制、综合素质欠缺、社会关系薄弱。高校勤工助学是贫困大学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创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结合勤工助学工作实践,发挥其对贫困生就业创业指导作用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贫困是一种阶段性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招生分配方面实行“统包”的政策,免收学生学费,广大学生普遍享受助学金,高校并不存在大量的贫困生。90年代以后,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问题严峻,但是,从大学生整个人生阶段的收入状况来分析,大学生贫困是一种阶段性贫困。 一、大学期间的额外成本与机会成本 根据北京大学高教所1998年抽样调查,当年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而增加的额外支出为1640元(城镇)、2105元(农村)。设定这些额外增长速度为l0%,学…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容易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是一类应当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掌握和准确了解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研究和探索切实有效的贫困生思想教育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贫困生解决各种思想问题,积极教育和引导他们实现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规模急剧扩大,贫困生的比例也随之提高.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切实帮助贫因大学生解决就业难.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造成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促进高枝贫困生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商》2015,(3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教育过程中特殊的群体。在大数据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需科学化与精确化,已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校园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部颁布许多"惠生"政策,"绿色通道"的开设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本论文通过研究大数据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探讨新模式,寻求新方式进行贫困等级的认定,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更具透明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加。我国目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已扶助数百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但在资助体系中贫困生认定和贫困生的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仍然尤为突出。通过分析目前资助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与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点,从两方面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通过在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信心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2.
《商》2015,(52)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指由于生理、心理、家庭条件和学习等方面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本文就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作以分析。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那些由于自身或外部环境因素而导致相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一般是指在心理、学业、综合素质、身体、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高校就业困难学生逐年攀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实现,还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家庭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重点研究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的原因,以在不断实践工作中,寻找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帮助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3.
《品牌》2015,(1)
当前,高校贫困生现象日显突出,比例不断增加,数量庞大,贫困生成为高校学生中不可忽视一个特殊群体,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也成为高校学生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稳妥、有效地解决贫困生问题事关高校健康发展的大局。地方高校应严格执行各项文件精神及相关工作要求,创新创优,求真求实,使该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持续深入推进,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因为实实在在的获得资助而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让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教育提升自己的就业择业创业能力,提高高校就业工作效率已经成为当下各高校的核心工作之一。通过对就业指导人员素质的初探,本文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及管理人员应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及管理水平,紧紧抓住以育人为本,把学生作为目标主体,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重点,才能切实有效的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专院校中特困生就业心理的理想信念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并且从特困学生的毕业前的计划、求职途径选择、就业单位选择、择业的考虑因素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专科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心理及理念,并提出:①重视专科经济困难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②增强求职择业指导工作;③开设绿色通道,解决后顾之忧,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自信心,战胜自卑心理;④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建立"特殊群体"档案的对策,对今后有针对性地做好专科特困生就业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旭阳 《消费导刊》2010,(5):130-130
高校贫困大学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高校辅导员应该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心理贫困"问题。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心理特征及表现,剖析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通过加强心理辅导,扶助自立,开展勤工俭学,完善资助体系,加强关爱与感恩教育等方面来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完成这项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对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十九大精神与教育部关于"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要求,高校应积极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着力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帮助贫困生现实"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进一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示,笔者根据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了"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然后以CIPP评估模式对该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广大毕业生必须及时更新就业和择业观念,高校在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成为大势所趋。阐述了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在分析创业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三大途径。最终通过创业教育,让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成一个良性的发展趋势,从而达到我国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当代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求职择业上,女生面临更多的困难。事实上,女大学毕业生择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女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正视社会现实,正确分析自身优势及不足,主动迎接挑战,以赢得择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