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我国的失业产出关系中,短期内,总供给冲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来源,总需求冲击则是失业波动的主要来源,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共同破坏了产出失业之间反向变化关系,但是总需求冲击的破坏作用更多一些。在长期,总需求冲击对产出没有影响,总供给冲击对产出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总需求冲击在长期对失业没有影响,但总供给冲击在长期会对失业产生不利影响,即正的供给冲击的累积影响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在长期使我国的失业率上升。  相似文献   

2.
实际冲击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表现出来。实际冲击发生后,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着时间不一致性,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关系被打破,在经济周期衰退阶段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中,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实物储备调控作为不可逆的承诺可信的规则,具有内在的时间一致性,对于解决实际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具有特别的意义。通过实物储备稳定功能、应急功能、蓄水池功能作用的发挥,可以大幅度降低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有效地避免实际冲击带来的灾难性损失。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符号限定的SVAR模型,考察了全球金融危机下贷款供给冲击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贷款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对于贷款规模的影响非常显著,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货币政策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对于贷款规模的影响相对较短暂;在同为一个标准差的负向冲击下,贷款供给)中击、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对于实际GDP的负向影响非常显著,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货币政策冲击对于实际GDP的负向影响较短,但波动影响较大;贷款供给冲击对于实际GDP波动的解释力度约为15%,货币政策冲击是造成实际GDP波动的最主要的冲击.其解释力度达20%左右,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对于实际GDP的波动的解释力度相当。约达17%左右。  相似文献   

4.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三个模型,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文章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出发,分别就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变动影响,结合实际事例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围绕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采取怎样一种对策,我国经济学界在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上展开了一场相持不下的论战,形成了所谓“需求不足论”和“需求膨胀论”两种对立的观点。他们主要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韵总量关系去寻求理解和对策。争论双方虽然都是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经济形势,但使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却迥然不同。一方认为,“对于经济分析者来说,可以用各年度的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测度已实现的总供给的增长,用各项贷款总额的增长率测度总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运用古典二分法从另一个角度对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进行扩展,利用扩展后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能够很好的解释通货膨胀、滞胀、逆向供给冲击等经济现象,并且在扩展后的模型中加入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假设能够得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因此扩展后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框架是一个很强解释力的经济学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总需求冲击的假定下,从产出波动的角度研究了两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研究表明:需求冲击不变,两国进行货币政策协调会提高两国的实际利率,但不改变产出、实际汇率和需求;需求冲击改变,两国进行政策协调会改变两国的产出、实际汇率和需求;从总需求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角度看,两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均衡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8.
陶为群 《经济师》2011,(1):80-81,85
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将这个部分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连通,能够对沟通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产生重要作用。以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之视角剖析,遵循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可以分解成投资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消费品供给与需求平衡两个部分。两部类扩大再生产与两部门经济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体现了比通常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经济。文章引用《资本论》中的举例,对所论析做了算例验证。  相似文献   

9.
最终需求的周期波动,无论是总量波动还是结构波动,都会引起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衡。它的产生与加速效应的推动、结构“容忍限”的逼迫、货币政策目标的错误导向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波动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采取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坚持货币中立原则,扩大“容忍限”的容量,同时建立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内在稳定器,从而稳定最终需求。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了,而结构或局部不平衡通过调整可以达到平衡。如果总量失衡了,就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经常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就必须经常及时正确地观察和反映社会供需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本文着重就社会供需总量计算的若干方法论谈一些粗浅意见。什么是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所谓社会总需求,不是指人们的自然需求,而是指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的购买力,即全社会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货币总量形成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包括以价值表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总量)。人们手中有钱(或支付能力)可以购买建筑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通过对2001年至今经济波动形势及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分析,总结出宏观调控的成效并指出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一)它是调节总供求的有力手段。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在三大规律的作用下,社会总需求不足,因此导致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为此,政府——公众利益的代表者,就必然要承担起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影响总需求、实现国民收人均衡的目标。而政府购买支出则是其常用的一种工具。在通货膨胀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政府就可以减少政府购买,压缩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遏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人们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政府就可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通过对2001年至今经济波动形势及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分析,总结出宏观调控的成效并指出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亚洲货币联盟可行性研究--东亚实际产出波动的冲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洁 《财经研究》2004,30(6):44-56
区域货币联盟以及区域货币合作是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它的研究对于防范金融危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VAR模型分析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东亚国家与地区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的对称性,并通过与欧洲经验数据的比较,判断东亚实现区域货币联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总供给,表明存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从分配角度分析,这种类型通货膨胀主要源于政策需求和投资需求,分配虽不能改变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但可改变总需求的结构,因存在多种对换效应,从而不同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经济的结构变化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模型,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及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总供给曲线变得较为平缓,东部地区总供给曲线更为平缓,扩大总需求不仅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还会带来产出的较大增长。东部地区的投资需求弹性呈倒U型曲线变化,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较快,产业结构更为合理,正在向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更高阶段迈进。中、西部地区需求模式较为接近,其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7.
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状态的实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状态的实现方式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论是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还是凯恩斯需求拉动供给的理论都不能有效解释,为什么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并存的局面.本文试图从经济运行的结构均衡的实现方式出发,分析经济总量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实现的路径,并提出实现总供求均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总需求不足的财富分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由来已久。在市场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总是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利用利率来解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认为利率的调节终究能使储蓄等于投资从而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但是1929-1933年发生的全球性的大萧条引起了对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的怀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凯恩斯理论。  相似文献   

19.
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为企业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也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会总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的总和,它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构建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估计,并结合数量型与价格型调控工具的动态模拟分析和调控效率数值分析以系统考察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工具面临经济冲击时的调控效率,最后据此遴选出最优政策工具.研究结论认为: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较数量型能更有效地吸收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带来的影响,引致经济均衡偏离程度最小;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外生冲击引致的宏观经济波动较小,经济偏离的稳态收敛速度也明显快于数量型;无论是面临总需求冲击抑或总供给冲击,价格型工具的货币调控效率均明显高于数量型工具.为此,本文认为“十三五规划”关于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的战略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未来央行应强化价格型工具调控;同时,央行可适当将提高宏观调控效率作为今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