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巧灵 《当代经济》2010,(10):102-103
正确处理资产减值问题有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的规定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我国资产减值准则改革的动因出发,对新准则中资产减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仍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资产减值现象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资产减值问题已经引起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资产面临的减值风险逐渐加大。为了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完善资产减值的核算与相关信息披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现实意义 1.实施资产减值准备是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高估资产价值、虚增利润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对会计信息进行人为的篡改;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会计制度不够健全带来的弊端,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上市公司的资产挤出了水分,消除了泡沫。  相似文献   

5.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向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但是,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却成为某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某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对此提出建议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当为企业要求得到的最低的可收回价值。否则,就不可能体现资产的这一本质特征。如果持有期间,由于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减少,根据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就应当将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使资产以可收回价值表示,真正体现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若资产可收回价值提高,则根据谨慎性原则,在已计提的减值范围内进行冲销。因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资产以真实价值反映,是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也进一步遵循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企业通过确认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消化,提高资产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在此分析了中外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转回账务处理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英  乐长征 《经济师》2008,(4):160-161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趋同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剔除了会计报表中的虚假资产,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使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披露形成明确的基本共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认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调整,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下面仅就几项重要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为使资产负债表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制定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本文就该准则明确了资产减值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范围、依据、标准、减值迹象的准确判断做了进一步界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马玲  杨文会 《经济论坛》2006,(20):139-140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但是,近几年的会计信息显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大多成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粉饰财务报告的有力工具,使经营者从形式上完成受托代理责任变得轻而易举。而所有者作为企业的出资人和净资产的所有者,承担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风险。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直接影响到所有者的权益,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也日益增加.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也会受到影响,面临着减值的可能性.为了反映企业的真实会计信息,出现了资产减值会计.实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实务问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念厘定;第二部分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实务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三部分完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实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增减变化情况,进而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营利情况.本文从旧准则中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发生的变化,分析了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遏止利润操纵,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收益、规范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资产减值准备本身又为利润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现行的多个具体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该计提坏账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些企业利用计提八项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认识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则就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的进步,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资产减值是反映企业资产真实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相关信息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并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在新准则下,资产要素的定义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强调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是某个资产负债表日的时点价值。很显然,在资产持有期间,由于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资产的价值会发生相应变化。在新的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资产的价值比原来记录的账面价值低,说明资产发生了减值,这就是资产减值的本质。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从会计核算来说,就应当以资产的现时价值记账,企业通过计提减值准备,释放资产风险,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任务。目前如何为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创造内外部条件,已成为我们必须进行研究与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1~2006年度的上市公司数据,以价值相关性作为判断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通过实证分析显示,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更多体现为损益表项目而非资产负债表项目。这表明,资产减值没有反映资产价值的真实减少,而沦为管理层操纵盈余的工具。本文还以深交所信息披露评级作为判断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实证结果显示,信息披露评级的高低没有影响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当于资产负债表日对发生减值的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为了保持应有的谨慎.企业还应当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作相应的会计处理。就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及其财务处理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实时价值状况,避免由于企业资产价值的不实而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从而切实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理准确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资产减值会计方法的实际运用上还有很多不完善不规范之处,有些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发布虚假会计信息,以致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具有重大意义。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做了明确的规定,本文在介绍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