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角度阐释现代乡村旅游的原根性诉求,探讨乡村旅游诉求的历史基础和社会背景,从文献出发构建了乡村旅游需求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乡村旅游需求呈非正态分布特征,大多数乡村游客对学界强调的“乡村性”事项并不关心,主要是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促成乡村游客调整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研究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但多种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旅游原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以经济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产业发展导向是乡村旅游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乡村旅游亟需深刻的反思与革命,重新定位乡村的“美丽”内涵,回归乡村养育生命、化育人性的根性功能,实现“安天下、稳民心”,以致“近者悦、远者来”之愿景.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关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服务业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对推动乡村发展有着多方面积极地作用。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战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杨佳 《西部旅游》2022,(9):13-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市场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和延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旅游吸引了诸多城市居民的注意,其注重生态化、自然化、原始化,为游客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体验。但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文章选取了湖南地区作为样本,分析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同时将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乡村社会发展困境,以乡村的多维发展重塑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文章基于对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探讨,借助傣族园村寨、双廊村、天龙村、落水村和明月村等多案例研究,具体分析旅游推动乡村在不同维度上的振兴实践,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为乡土空间重聚发展主体,将各类经济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实现乡村在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空间多功能化,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保存与修复和精神文化的调适与再造,治理层面的内生自组织治理优化和网络治理的构建与深化,有效缓解甚至逆转乡村多重危机;同时,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各层面发展的过程中释放乡村居民的自主性,构建地方和外部力量的互动场域,共同推动乡村实现"新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贫困消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安金明 《旅游学刊》2011,26(12):7-8
旅游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是促进城乡统筹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乡村旅游发展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城市资源、资金、人员、信息、科技等通过旅游的方式向乡村流动;“旅游下乡”就是这种流动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旅游学刊》2016,(8):29-39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景明 《旅游学刊》2011,26(11):7-8
随着城市扩张和城乡统筹的开展,乡村旅游作为"统筹"的手段之一,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级政府及民众对发展旅游热情不断升温,乡村观光、度假和节庆受到普遍追捧。与此同时,新的乡村旅游模式也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发展应重视乡村旅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群明 《旅游学刊》2011,26(12):11-12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核归根结底就是将乡村和城市的问题放在一起研究,利用城市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激活乡村的优势资源,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是通过旅游盘活乡村资源,服务城市居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丰富乡村精神文化,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石群  曹嫣娜 《当代旅游》2013,(10):83-85,92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提升乡村旅游层次的必要条件。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当地文化受到侵蚀。课题组深入浙江安吉“四地”,在数据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了解“四地”发展乡村旅游以来乡村文化在物质、行为与制度、精神层面的变迁状况及趋势。针对“四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加大对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力度;大力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提升村民幸福感,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利用最先进的网络应用技术,做好旅游推广工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破解乡村旅游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市场连接的途径之一。厘清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城乡要素流动过程及其机制,既是乡村旅游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遵循“过程—特征—机制”的研究思路,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城乡流动要素类型,总结要素流动过程中的规律与特征,进而阐释要素流动机制。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带来的要素流动,既涵盖了人、资金、物资等基础要素,也涵盖了生态、文化等核心要素及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在乡村旅游的萌芽和启动、设计和建设以及运营和转型等发展阶段中,城乡之间的流动要素类型不断增加,要素流向从单向逐步转变为双向,生态和文化是关键要素类型。“需求牵引—价值耦合—市场推动—政策促进”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要素流动机制,合理的流动能促进城乡要素互动以及乡村要素价值增值、类型增多、数量增长,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经济效益,旅游业在现代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人们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在乡村生活的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是就目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过于商业化、同质化和城市化,这就导致游客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变得越来越少。这不仅抑制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阻碍,所以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才是长久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文章在归纳乡村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模式选择的基础上,聚焦陕西省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困境,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具体优化路径,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乡村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也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同时互联网下智慧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本文以郑州市黄河滩区乡村旅游为研究出发点,对目前郑州市黄河滩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了深入探析,结合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优势,发展和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4.
何伟  毛昉偲 《西部旅游》2023,(20):32-34
<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大意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探索出新的路径,助力乡村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旅游+乡村体育赛事”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能够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基于此,文章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村超”及“村BA”赛事为背景,围绕“旅游+乡村体育赛事”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更是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历经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仍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和洞见。本土化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透视乡村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乡村“人—地—业”要素系统更是成为乡村研究的重要视角并被广泛运用。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人—地—业”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人—地—业—治”理论框架,将人口视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是核心要素,土地是基本保障要素,而乡村旅游地治理则发挥调节作用,4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可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地人地关系的优化,整合理论框架可更好地推动未来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在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本土化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问题: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乡村旅游地人的主体性;二是关注城乡人口流动现象,探索乡村旅游地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三是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聚焦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邹统钎 《旅游学刊》2005,20(3):63-68
本文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标准管理、规模经营与经营者的“飞地化”导致乡村性的消失,主张乡村旅游应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系乡村性,应该强化特色分类管理、合理规划、坚持“本地化”与改进土地政策以保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利益均衡是确立乡村旅游伦理关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刚 《旅游学刊》2014,29(11):9-11
正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和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源于城乡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乡村旅游主客体间天然的身份不对称,并因此而影响到主客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由于乡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多以企业投资来实现,投资企业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都会把"谁投资谁受益"作为旅游开发的当然原则,因此而产生了普通村民对乡村发展控制力的丧失、经营参与机会被剥夺、利益分配打折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构建和谐的乡村旅游伦理关系,必须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与我国旅游:现实需求与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旅游一直是我国旅游的传统形式,至今,发展已较为成熟。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形式,虽然新,但近年来的乡村旅游市场也持续升温。城乡统筹、彰显优势、弥补不足,  相似文献   

19.
赵杰瑞 《西部旅游》2022,(11):29-31
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水平及消费素养的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变,原有的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更高级的旅游形式,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其旅游过程具有更强的可重复性和群体性,将会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结合海南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背景,对海南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城市是点,乡村是面的话。那么散布在大江南北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就是一条条将城市与乡村联系起来,和谐互动的纽带。2007年,是中国“城乡和谐”主题旅游年,也是国家号召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年。清徐县,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郊区,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产业特征明显,具备小城镇发展旅游的特点。本专题将秉承专业特色,以一个发展中的旅游小城镇——清徐县为典型案例,充分展现清徐县的旅游资源,全面分析小城镇发展县域旅游的各个方面。本专题分资源篇、分析篇、实战篇三个部分,为读者全方面进行展示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