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炳杰 《商》2014,(19):114-114
本文从商业银行"钱荒"的角度引出了央行关于货币供给量控制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的探讨。本文认为,首要的内生性影响因素就是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倒逼机制"的存在减弱了央行对于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第二个内生性影响因素是由于国际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激增引起的央行货币供给的被迫扩大。同时,本文还从央行独立性的角度,包括央行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权等角度,分析了央行货币政策的外生性问题,以及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本文阐述了决定央行对于货币供给量控制有效性的四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调整宏观经济的运行,中国采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调整其运行状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不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执行会产生不同宏观经济效果,央行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式实行相应的政策,其中,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发挥着不同作用,研究发现,央行不能两者并行,否则会产生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大幅波动,减弱了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对此,中央银行可适度考虑将调控重心向货币乘数倾斜。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以及央行票据政策对我国货币乘数均有显著影响,中央银行应强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乘数,以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  相似文献   

4.
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认为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现实中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行为;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认为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一个来自经济体系之外,另一个因素来自经济体系内部。事实上,货币供给既具有外生性也具有内生性,但主要具有内生性倾向。这对于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示,并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基础.本文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原因,并在对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历史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得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6.
外资流入对我国本币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巨额外资流入形成的资本项目顺差,在现行强制结售汇体制下必然导致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增加必然使央行因外汇占款而增加投放基础货币,央行为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势必采取对冲政策压缩国内信贷供给,这样会使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及央行调控货币投放对象结构的能力下降、货币供给机制发生逆转以及货币政策稳定性降低等。为消除或减轻外资流入对央行本币运行的不利影响,应采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利率与汇率相关性、管理外资流入、改革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机制及放松进口管制等政策。  相似文献   

7.
章从货币供给机制角度提出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加强、外生性在削弱的观点。指出内生性的加强意味着央行控制货币供给能力的弱化,加上我国中央银行缺乏市场经济下货币供给调控的经验和手段,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效应低下的局面,提出要树立中央银行的权威;不断完善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营造良好的货币政策外部环境;加强财政政策的配合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央行因为外汇储备而投放的基础货币是一种被动投放。近年来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大量增加,为了回笼过多的流动性,央行不得不被动地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这种被动调节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的效能,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为此,本文认为应从根本上割断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据此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内宏观调控体系当中,货币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央行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是央行开展货币调控的目标,然而宏观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二者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是否能够顺畅传导到实体经济。本文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基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四个方面讨论如何实现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一、何为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根据特定的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生活水平的经济政策。经济学原理认为,使用货币政策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即当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或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就应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相反,当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应该减少货币供给,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的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当总需求不足时,首先采取措施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引起活…  相似文献   

11.
陈平  宋慧琳 《商业时代》2012,(14):72-73
开放经济的发展伴随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文通过货币政策常用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发行央行票据的运用分析,外汇储备的增长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弱化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适时将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推行浮动汇率制,建立财政政策为主导与货币政策配合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刘砚 《中国科技财富》2010,(16):231-231
央行能否控制货币供给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分析我国央行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进行分析,必然要涉及到货币供给的过程.在当今金融创新、金融放松管制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基础货币的扩张系数也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通过对上述复杂因素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我国央行对货币供给不可控性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高频识别和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后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途径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具有显著的不一致性。在金融危机前,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汇率渠道对我国通货膨胀与产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基础货币渠道对我国的宏观产出与物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央行逆周期调节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差异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前,央行为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被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我国通货膨胀走高;而金融危机后,央行追随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逆向调节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加剧了我国宏观产出的负向波动。  相似文献   

14.
王刘永  梁英 《中国科技财富》2008,(10):144-144,145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货币供给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本文从货币供应(M1)与经济总量以及物价的联系的角度来实证分析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通过对货币供给(扩张性和紧缩性)的度量,我们检验发现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紧缩性货币供给对于经济的减速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供给对于经济的加速作用,并具体分析了导致这种非对称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易宪容 《光彩》2008,(1):25-25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去掉"适度"两字,这也就意味着2008年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发生根本性转向。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调节全国的货币供给量或利率水平,以达到维持经济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之目的。更具体地说,在短期内,当一国经济出现衰退时,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央行采取扩张的或从松的货币政策,以便刺激总需求,达到提高就业、增加产出的目的;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之时,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央行采取紧缩的或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便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郭延武  吕志峰  吴晶晶 《商》2013,(14):172-173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发生衰退,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我国国内经济转折下行,通胀问题、人民币升值、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作为实施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职能机构,我国央行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状况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本文立足于从2008年到至今的中国经济形势发展,来分析我国央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变化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增强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央行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近年来正在形成。通过引入智能科学领域对残差非正态分布向量自回归模型(VAR-LiNGAM)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采用完全数据驱动的经济变量同期因果关系模型识别方法,利用该模型对我国2002年1月到2013年11月的月度宏观数据进行运算,并采取脉冲响应分析的方法对所识别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采用的是"二元调控模式",既通过对货币数量工具的调控实现对一般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通过货币的价格工具对货币市场实施调控。这是基于我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成熟程度的现实选择,未来金融政策将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为重点,货币政策的数量工具必然向价格工具转变。  相似文献   

18.
韩端 《北方经贸》2013,(7):122-123
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走向"稳健"。这一时期,央行主要致力于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单向调整"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和平抑物价的过快上涨。本文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分别通过建立货币供给需求模型、货币供给对物价变动的分布滞后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在存准率持续上调的这段时期:贷款额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物价变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由于滞后效应,货币供给量对物价水平的总影响乘数为0.68。  相似文献   

19.
有关数据表明,1998年至2008年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并未有效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中央银行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完备是这一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甚微的主要原因.为提高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果,我国应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连贯性、削弱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以及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20.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央行继近似零利率政策与零利率政策实行后,以中长期债券为核心,进行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带动资金流转,刺激经济复苏的一种货币政策。本文通过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日本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回顾,探寻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