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的汾河临汾段、太原市滨河湿地公园沉积物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以期为山西生态农业中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山西的汾河临汾段、太原市滨河湿地公园进行野外采样,试样分别进行好氧、厌氧、高度厌氧、好氧后厌氧等4个方式的培养处理,在室内设置试验所需的氧化还原环境,对比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对经植被恢复后沉积物、未经植被恢复沉积物进行培养。模拟水生植物生长根际氧化状态,水生植物生长周期,研究山西省农业水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沉积物迁移转化存在差异,其中好氧处理下汾河沉积物上清液含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培养过程中,上清液的Zn~(2+)含量比高度厌氧、厌氧处理的要高,与汾河相比较,在前16d,湿地公园上清液Zn~(2+)浓度变化幅度较小,汾河上清液Zn~(2+)浓度降低趋势显著;经厌氧处理的湿地公园和汾河的Fe~(2+)浓度则在后16d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好氧、高度厌氧的Fe~(2+)浓度变化趋势则比较稳定。在中度氧化还原环境中,Fe的释放更容易进行;在还原条件中,沉积物中可氧化态、可还原态Zn表现的是转移,不是释放,上清液中Zn~(2+)来自弱酸提取态的释放。[结论]利用微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对汾河水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一、市场分析:活体芽菜这一无公害绿色食品,已经逐渐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而且种类也日益繁多,香椿芽在众多芽菜中则倍受青睐。香椿嫩芽是我国城乡居民非常喜爱的一种蔬菜,它不仅气味独特、纯香、鲜美可口,还可以健牌开胃、醒脑提神,且富含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及抗坏血酸等,制成菜肴,可谓宴席之佳品。香椿属季节菜,  相似文献   

3.
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风电基地,研究河西地区风速、有效风速时数、有效风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风能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参考。文章基于1958~2012年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月、日值平均风速,月平均(最低、最高)气温数据,采用M-K非参数检验法、 IDW插值法等对近55年风能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平均风速自西向东递减(-1.25~-7.04);各季风速减幅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不同站点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各月平均风速4月最大(3.5m/s),除乌鞘岭、马鬃山外,各站均呈减小趋势;有效风速时数分布高海拔地区>走廊西部>走廊东部>走廊中部,年、季节有效风速时数以减少趋势为主;河西地区多年平均有效风能空间分布高海拔地区>走廊西部>走廊东部>走廊中部,年有效风能除乌鞘岭增加外,其他站点均为减少趋势,减幅为走廊西部>走廊东部>走廊中部。河西地区气候变暖特别是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及大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是平均风速和有效风速时数减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出一套经济实用的海蜇脱铝方法。方法:对从市场购买的10批次海蜇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铝的残留量,选择含量最高的海蜇,分别进行一级水浸泡、盐搓+一级水浸泡、小苏打溶液浸泡及食醋浸泡6 h后选择脱铝效果最好的浸泡液进行下一步实验,分析和观察不同的溶液浓度和时间条件下海蜇中铝的残留量和感官变化。结果:食醋溶液浸泡过后的海蜇铝的残留量明显降低,浸泡时间越长,脱铝效率越高,最高达86%;经过食醋溶液浸泡后的海蜇脱铝效果好,且口感和外观均无较大变化。结论:市面上购买到的海蜇,铝的残留量普遍偏高,而在食用前用食醋溶液浸泡,能有效降低海蜇中铝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5.
<正>有些人认为,冬季养鱼池塘水温较低,鱼类活动少,新陈代谢缓慢,摄食量小,对水质要求低,养鱼池塘不需要补充钙、磷,因而忽视了冬季养鱼对钙和磷的施入。其实这是误区。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提高水体钙和磷的含量,更有利于改善水质条件和鱼类生理代谢状况。既可增强鱼体抗寒能力,提高越冬存活  相似文献   

6.
春天阳光充足,湿度适宜,是鸡在一年中产蛋量最高的季节,而且产的蛋个头大、质量好。但一进入夏天,有的鸡常产软壳蛋。有的鸡群产蛋率虽不低,但软壳蛋数量增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鸡经过整个春季的大量产蛋,除了利用现喂饲料中的钙、磷营养物质外,还动用了身体骨骼中以前贮存的大量钙质,其体内的钙质出现了收不抵支的情况,也就  相似文献   

7.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崇明岛特殊的地理特征、区位条件决定了崇明生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而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则为崇明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从决定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其承受的生态风险的两个维度,分析和归纳得出崇明岛的生态安全局势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面临的巨大压力;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生物多样性有限;生态风险源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较大变化将对生态安全产生深刻影响等。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安全主要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金鱼养殖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金鱼的活动、摄食、生殖、生长和发育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金鱼的饲养工作有很强的季节性。在不同的季节中,有着不同的管理操作要求。本文就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条件饲  相似文献   

9.
饼肥是油料作物籽实榨油后剩下的残渣.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大豆、花生、芝麻、油菜、桐籽、茶籽、棉籽、菜籽、向日葵榨油后的渣质都可做成饼肥。1.饼肥的成分和性质饼肥含氮、磷养分较高。也含适量的钾。不同饼肥的养分含量不尽相同。饼肥中,氮主要是以蛋白质形态为主的有机态氮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基于NY/T 761—2008方法,考察了提取溶剂、氮吹终点、基质效应、提取方式和浓缩方式5个因素对苹果中敌敌畏、乐果、甲基对硫磷、毒死蜱、杀扑磷及三唑磷检测结果的影响.其中,氮吹终点的判断是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氮吹过度会造成有机磷农药损失,氮吹不完全则造成检测结果远大于实际含量.氮吹不完全情况下,氯化钠是造成基质...  相似文献   

11.
设施蔬菜土壤养分是制约蔬菜生长及品质的关键因子,迄今有关东北黑土区设施栽培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区,通过调查取样,分析了黑土区设施蔬菜栽培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的丰缺程度,比较了设施蔬菜土壤与露天蔬菜土壤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1)设施蔬菜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处于亏缺状态,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均处于高水平状态。(2)哈尔滨市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含量均较露地蔬菜土壤高。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起初随着设施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到第8年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到第8年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土壤pH随设施使用年限的增加起初变化不大,到第8年明显降低,达到最低值,之后又有所上升。(3)哈尔滨市区内的设施蔬菜土壤速效磷含量高,外县的设施蔬菜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高,郊区的设施蔬菜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的含量均最低。本项研究表明,设施栽培使哈尔滨地区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且随着地区不同而差异明显,土壤养分含量随设施使用年限而变化,使用8年的设施菜地土壤中pH值最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杨春芳 《现代食品》2020,(6):139-140,146
目的:分析超市含糖饮料的含糖量及种类情况。方法:在人流量大的综合超市,按照随机原则,购买74种含糖饮料,并采用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积分方法检测各类糖分的含量。结果:各类饮料在葡萄糖、乳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以及总含糖量方面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糖含量最高的为咖啡,其次为奶茶,总糖含量最少的为茶饮料。结论:各类含糖饮料在含糖种类和含量方面有所不同,咖啡与奶茶的总含糖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合肥市耕地地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查清合肥市耕地质量状况。[方法]利用GIS技术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CLRMIS)等软件,从耕地的立地条件、剖面组成、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管理4个方面选取14个评价因子,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隶属函数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合肥市耕地地力分五个等级,一,二,三,四,五等地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4.85%,31.47%,35.00%,10.24%和8.43%。[结论]一,二等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庐江县和肥西县,主要是水田,地貌类型以平原、平畈冲田和台地为主,少数地区存在黏磐层障碍层,灌溉排涝能力较强;三,四,五等地主要分布在肥东县和长丰县,地形部位主要是中坡地、平畈冲田、陡坡地和塝田,耕层质地主要是重壤和中壤,障碍层类型为黏磐层和砂砾层,灌溉排涝能力较低,土壤养分含量与一,二等地相比有所下降;合肥市耕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巢湖市的有机质平均含量最高,肥西县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蓝靛果忍冬(Loniceracaerulea)在内蒙古东北部高海拔地区的扦插繁育技术。结果表明:最佳处理组合为混合基质(珍珠岩:草炭=1:1)、复合激素(IBA:=1:1)浓度300ppm、速蘸时间4s,生产操作时采用速蘸2s的操作可获得最高的效率。蓝靛果忍冬扦插的平均生根率可达到85%以上,最高可达到94.5%,苗木平均高度当年秋季可达到45cm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三种木醋液基本参数和组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测定了桦木醋液、柞木醋液和杂木醋液的pH值、有机酸含量和精制得率,结果表明桦木醋液pH值(3.97)最低,杂木醋液pH值(4.21)最高;柞木醋液有机酸含量(5.20%)最高,桦木醋液有机酸含量(2.02%)最低;桦木醋液精制得率(92.2%)相对较高;木醋液稀释倍数与pH值的关系表现为三种木醋液的pH值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增加。紫外吸收光谱表明桦木木醋液、柞木醋液和杂木醋液的300倍稀释液在近紫外区的最大吸光度分别为0.400,0.352和0.541;柞木醋液氨基酸总量最高(63.6mg/g),桦木醋液氨基酸总量最低(57.0mg/g)。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与植被恢复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原生红树林、养殖虾塘和鸭塘、废弃虾塘表层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土壤微生物总DNA以及土壤有机碳指标测定,得到养殖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的影响以及红树林恢复对废弃虾塘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原生红树林中的全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废弃虾塘A的全氮和废弃虾塘B的土壤有机碳最低;全磷含量在鸭塘最高,在废弃虾塘B最低;全钾在废弃虾塘A中的含量较其他4个样地高,最低值为鸭塘;土壤表层微生物总DNA浓度为鸭塘最高,废弃虾塘A最低;土壤C/N随着土壤微生物总DNA的升高而降低。植被恢复后,废弃虾塘土壤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升高,全钾逐渐下降,而全磷变化较大,且这4个指标总体逐渐接近原生红树林中相应指标值。说明废弃虾塘植被恢复后,土壤性质逐步接近原生红树林土壤,红树林对废弃虾塘土壤有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不同利用方式农田土壤氮磷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弄清不同利用方式农田土壤氮磷养分平衡状况,进而明确其环境风险特征,为进一步指导土壤养分管理及环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河北省的粮田、果园和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三种利用方式氮磷的输入、化肥和有机肥的分配比例及氮磷养分的盈余状况,并结合化肥使用环境风险指数,评价三种不同利用方式化肥氮磷的环境风险类型。结果表明,氮总输入量为菜地明显高于果园和粮田,磷总输入量为菜地和果园明显高于粮田,且粮田和菜地氮磷输入主要以化肥为主。三种不同利用方式农田氮磷均呈盈余状态,其中氮盈余率为果园(532.6%)明显高于菜地(61.5%)和粮田(31.6%),磷盈余率为菜地(700.4%)和果园(615.7%)明显高于粮田(66.6%)。化肥氮磷的环境风险指数均为菜地(0.83)明显高于粮田(0.59-0.62),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化肥氮磷的环境风险类型均达低度风险及以上,特别是菜地达严重风险。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北省粮田应控制氮磷肥的投入,果园和菜地应加大减少氮磷肥化肥投入,以减少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同时为了更好地培肥地力,在控制施肥总量的前提下应加大粮田和菜地有机肥的投入比例。  相似文献   

18.
德国精准农业做法及启示——以百年农场Gut Derenburg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德国Gut Derenburg农场推进精准农业的做法和思路,以期对我国发展精准农业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实证研究法,介绍德国百年农场Gut Derenburg发展精准农业的基本情况,剖析其在改良土壤、底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变量追施氮肥和生长调节剂、农机作业等方面实施精准管理的应用实例,并总结其成功经验。[结果]Gut Derenburg农场的主要做法:(1)通过建立详实的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来实现对基肥施用(磷钾肥、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应用堆肥和石灰调控土壤p H)的分区精准管理;(2)通过近红外光谱实时测定叶片营养状况、群体长势等实现中后期氮肥的变量精准施用和作物生长调节控制;(3)基于车载Telematics系统实现多农机同时高效作业的精准管理。[结论]Gut Derenburg农场对当前中国发展精准农业的启示:(1)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2)以专业化服务为依托;(3)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4)以规模经营为基础;(5)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
Organic farming (OF) is a management system tha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ince it should, besides producing organic food, constitute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all components of that natur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Does organic farming (OF)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it wa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what kinds of natural and non-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OF in Poland, and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spatial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gional density of organic farms. Th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2012 comprising 2074 communes, including both rural communes (1563) and urban-rural ones (511).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e weaknesses of the organic farming policy (OFP) with respect to the functioning of OF in Poland in the years 2007–2013.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OF in Poland mainly depends on the system of financial support, i.e. one that either encourages farmers to change the manner of production to a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ne, or one that has an impact on their decision to resign from production using ecological methods. Moreover, as our research has proved, OF is not always developed in places where it should be a priority because of the suitable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