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兴鑫 《魅力中国》2013,(26):371-372
《红字》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其中大量的使用了象征主义这一写作手法。作者运用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来体现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的文化观、宗教观和道德观。文章就小说中的“A”以及“Peal”的象征意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技巧,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反英雄”的手法,结构安排上使用的是“反小说”式的叙事结构,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感受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谬、混乱与疯狂。  相似文献   

3.
任静 《新西部(上)》2010,(2):92-92,94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20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运用丰富而精湛的象征手法成功地展示了“美国梦”的破灭。分析了颜色和事物的象征意义,探讨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从而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反映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仕美 《魅力中国》2014,(15):89-90
《百年孤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时,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曾令许多的中国作家感到被震撼和膜拜。而魔幻现实主义的根基是“来源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捕捉与浓缩,同时也是生活的再现与升华,而作为乡土小说家的贾平凹,在他的家乡系列小说中,展示的是他家乡特有的乡土气息,有着与《百年孤独》在创作手法上的共性,而足带有各自地方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历史底蕴。从两部作品的小窗口,浅谈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民族意蕴和地域差异,从此深入的了解魔幻现实主义,了解我们的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快餐文化日益扩散.“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手法对我们具有指导性的重要意义,也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余小蕊 《魅力中国》2010,(17):214-215
《呼啸山庄》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第一部小说,小说的主题、人物、结构等各方面的写作手法在作品甫一出版时曾遭受猛烈的抨击。二十世纪后的研究风向逐渐转向,评论界对小说的评价日益提高,但对某些写作技巧的质疑仍然存在。本文从小说中对男女两性人物所采用的不同写作手法入手,分析、展示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与娴熟,反驳对艾米莉写作技巧的某些质疑。  相似文献   

6.
王飞跃 《改革与战略》2006,(10):110-110,I0006
在深圳这座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不仅科技创新、经济创新,其文化的创新也呈现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比如青年诗人王飞跃的《国粹精点》,采用古诗与新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的确令人耳目一新,给已经处于文学边缘的诗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著名诗人柯蓝认为:“《国粹精点》拓展了中国新诗的写作领域,是一部振兴中国诗歌的作品。” 难能可贵的是《国粹精点》还原了诗歌的本质,让读者重新看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忧患意识。诗人很机智的把纷纭变幻的现代生活与千古不衰的古代诗歌结合在一起,既赋予了古诗新的内涵,又加深了新诗的厚度,更向读者显现了词语隐秘组合所带来的魔力,读来令人深深震撼。[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说起“80后”的阅读和写作,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青春文学、“穿越”故事、玄幻小说、韩寒、郭敬明……网络读书杂志《读品》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颠覆了人们的这一定见。在以“小众”、“个性”相标榜的豆瓣网上,《读品》小组成员有两万多人,组员们在这里安详地讨论着艾柯、齐泽克、梁启超、李泽厚……这一现象引起了我采访现任《读品》主编、“80后”学人周鸣之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救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桔 《魅力中国》2010,(16):77-77
《肖中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是根据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由弗兰克·达拉邦特在1994年导演的美国剧情片。该影片运用多种影视手法,围绕着“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散”这一主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王伟 《魅力中国》2010,(25):293-293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写作教学改革中的“牛鼻子”是什么呢?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体会到这“牛鼻子”就是确立学生“自主写作”的新理念。?所谓“自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文字。总之,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古往今来,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檀香刑》作为一部复杂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以赵甲行刑为故事主体,在“看”与“被看”的叙事结构中,揭露中国国民劣根性,探究民族悲剧宿命的循环,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下,打造民族语言,使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写作有了开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王飞跃 《开放导报》2007,(2):I0010-I0011
翻开2006年12月号《星星》诗刊的增刊,在封三的位置有一位诗人的大幅照片,并配有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柯蓝、内航、朱先树、阿翔等的评语,那就是《星星》诗刊隆重推出的2006“年度诗人”王飞跃。2006年王飞跃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创作完成的《国粹精点》在第二届文博会上展出后引起诗界关注,《星星》诗刊在9月号、10月号连续两期推出该作品,《诗刊》也早在8月号发表了其中诗作,诗坛泰斗柯蓝称:“《国粹精点》拓展了中国新诗的写作领域,是一部振兴中国诗歌的作品。”该杂志还特设了“年度诗歌视点”栏目,发表了王飞跃的《国粹精点》选辑,其编后语写道:“我们在庞大的诗歌队伍里发现了诗人王飞跃,发现了王飞跃的《国粹精点》,从而更发现了中国诗歌一种新的动向。可以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最大的贡献是展出了《国粹精点》。这是诗歌的荣幸,这是深圳的荣幸。王飞跃的这种诗歌新文本已经为我们阐明了诗之所为而不曾为,诗之敢为而未能为。”如此之高的评价确实令人震撼,从而更说明中国新诗90年来终于出现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谈新闻报道中视觉新闻的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离不开视觉新闻,视觉新闻就像音乐中的音符和绘画中的线条一样,它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滋润、丰富着新闻报道的内容,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那么,何谓视觉新闻?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视觉新闻就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而取得的视觉效果的新闻。就是说,视觉新闻重要特点是表现,不是陈述。这是新闻作为一种“时代的艺术”的语言标志,也是一个美学的标志。在我国新闻界较早提倡视觉新闻写作的是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1983年9月IO日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召开编前会议,穆青在谈起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3.
李倩 《西部大开发》2009,(12):133-134
本文通过对吉辛的代表作《新寒士街》中主人公米尔维恩·贾斯帕爱情观的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的金钱关系,并由此对作者吉辛写作中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创作手法进行了评述;更从一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明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不应该被刻板地界定为某个流派的作品,它应是作者多种创作手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的那样,“卡塔尔是一个有着独特想法的国家,喜欢在大国政治中扮演角色”。且不评判卡塔的“大国梦”能否实现,仅小国卡塔尔利用软实力“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便不可小觑,当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的基本使命是迅速地把最新发生的事实传达给广大读者,这就要求新闻写作的语言风格应该是简洁、生动,不能拖泥带水。要想使新闻写得短些、精粹些,不妨运用一些白描手法。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指出:“新闻语言应该是一种白描式的语言,或者说是一种以白描为主要特征的语言。”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着重于人和物外部轮廓的描绘,赋形呈意.墨线勾勒,不施色彩,不设背景。后来将其借用到文章的描写上,成为一种描写人物或景物的技法,使文章呈现出质朴实在、简明传神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写入主要通过人物的…  相似文献   

16.
我与《中国物资再生》蒋永进深夜,万籁俱寂。灯光下.台灯下我又开始了业余写作。看到《中国物资再生》第2期关于“我与《中国物资再生》”征文活动的建议.浮想联翩从我记事时起.就喜欢阅读报刊上的各种文章,特别是作为“第二起跑线”的中学时代.对写作就产生了浓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剧《离婚前规则》的创作手法、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特点,展现了《离婚前规则》传递出的婚姻正能量和.带给我们的启示。要确保婚姻的成功与稳固,婚姻“两厢情悦”是前提,婚姻“经营”是关键,婚姻中“父母”是后盾。  相似文献   

18.
潘林章 《魅力中国》2010,(1):121-121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在散文创作上同样别具一格。其《想北平》一文,粗粗读之,似乎纯粹思念北平,无关时局;但若能结合写作背景,仍能读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患!笔者试着结合文本,从这一角度探究、解读,力求真正理解《想北平》。  相似文献   

19.
拉尔夫·沃尔多·埃里森是美国黑人小说家,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一部极具艺术力度和内容丰富的不朽之作。《看不见的人》是一部典型的以身份危机作为主题的小说,描述了一位美国黑人青年的辛酸成长历程。从视觉色彩、听觉效果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埃里森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从而彰显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朱小剑 《魅力中国》2010,(24):121-121
叙事散文作者喜欢使用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艺术手法。如何在阅读教学课中引领学生去顺利把握这一艺术特色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任务。笔者就粤教版王充闰的《碗花糕》一文为例浅谈阅读教学手段,文中主要谈到两种手段:一、顺藤摸瓜,抓住叙事线索;二、揪出萝卜带出泥,抓住叙事片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